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宿習的意思、宿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宿習的解釋

(1).謂長久地學習積累。 漢 王充 《論衡·逢遇》:“學不宿習,無以明名。”

(2).平素所學習的;預先誦習過的。《冊府元龜》卷九五一引 宋 陶嶽 《五代史補》:“ 郭忠恕 ,七歲童子及第,富有文學,尤工篆隸。嘗有人於 龍山 得鳥迹篆, 忠恕 一見,輒誦如宿習。”《宋史·李穀傳》:“﹝ 李穀 ﹞發憤從學,所覽如宿習。”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習性。 唐 劉禹錫 《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詣河南尹白侍郎》詩:“宿習脩來得慧眼,多聞第一卻忘言。自從七祖傳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門。”《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羅蔔 三周禮畢,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習因聞法證﹝得阿羅﹞漢果。”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學而能者,儒家則謂之天性, 釋 氏則以為宿習,其事甚衆: 唐 以文稱,如 白樂天 七月而識‘之’、‘無’二字, 權德輿 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

(4).舊日的積習。 宋 陸遊 《永日無一事作詩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頑。掃除盡宿習,使得終日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宿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學和語義演變角度進行解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指出,“宿”本義為長久居住,引申為長期形成、固有之意;“習”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數飛也”,原指鳥類反複試飛,後衍生出習慣、學習雙重含義。

在當代漢語語境中,宿習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釋義:

  1. 長期養成的習慣:指經年累月形成的行為模式或思維定式,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所述“宿習難改”即強調其根深蒂固的特性
  2. 舊有的學識技藝:特指通過長期研習掌握的傳統學問或技藝,常見于古籍注疏中,如清代訓诂著作《經義述聞》引例“宿習經義”

該詞的語義結構具有曆時性特征。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證,魏晉時期文獻中已出現“宿習”指代先天禀賦的用法,至唐宋時期逐步演變為側重後天習得義的詞彙。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其語義重心經曆了從“自然禀賦”到“文化習得”的轉變過程(王力《漢語史稿》)。

網絡擴展解釋

“宿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長期學習積累
    指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積累知識或技能。例如漢代王充在《論衡·逢遇》中提到“學不宿習,無以明名”,強調學問需長期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2. 平素所學或預先掌握的内容
    表示對某類知識或技能的熟悉程度,仿佛預先學習過一般。如《冊府元龜》記載宋代郭忠恕七歲時對複雜篆文“辄誦如宿習”,突顯其天賦與積累。

  3. 佛教中的前世習性
    佛教認為前世修行的習性與智慧會影響今生。唐代劉禹錫在詩中提到“宿習修來得慧眼”,即指前世修行的積累帶來今生的悟性。

  4. 舊日的積習
    指長期形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或行為模式,如“宿疾”“宿敵”等用法中的“宿”字含義相近。


二、補充說明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案例,可參考《論衡》《冊府元龜》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黪保護貿易杯槃舞别情避馬兵資碧霧辰尾持攝穿插帝弓定配丢人煩渎放民房苑佛傘俯聽伏狀滾壯河隄鴻鹄懷黃帝術昏暝江珧柱教義酒脯酒禮酒容訣别酷愛冷眼人列身綿裡鍼鳥歌逆胡排根槃木軿辎淺中绮闱全球環境監測系統襦袍三元八會上方不足,下比有餘鼪徑奢泰瞬息千變思想方法隨鄉入鄉淘寫天保殄沌髫冠通達屠沽物什曏使相習成風憸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