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受霜;帶霜。 南朝 宋 鮑照 《冬至》詩:“眇眇負霜鶴,皎皎帶雲雁。”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謝上表》:“負霜枯葵,雖思向日,委風黃葉,敢望霑春?”
(2).以松竹等受霜不凋喻堅貞不渝。《晉書·周虓傳》:“伏願聖朝,追其志心,表其殊節,使負霜之志不墜於地。” 唐 皎然 《賦得竹如意送詳師赴講》:“縹竹 湘 南美,吾師尚毀形,仍留負霜節,不變在林青。”
“負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受霜或帶霜,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或植物狀态。例如:
以松、竹等植物經霜不凋的特性,比喻堅貞不屈的品格。例如: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多個古典文獻用例及詞典釋義,完整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負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多指攜帶霜凍的意思。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它的筆畫和部首構成。
《負霜》的第一個字是“負”,它有貝部作為它的偏旁,同時它的右邊是“貝”的繁體。筆畫上,它共有7劃。
《負霜》的第二個字是“霜”,它有雨部作為它的偏旁,同時它的上面是“雨”的繁體。筆畫上,它共有15劃。
《負霜》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傳》中。在古代,人們通常用來形容晨間地面攜有霜凍的美景。
《負霜》的繁體字為「負霜」,保持了原來的偏旁和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負霜》的古代寫法為「負上豪」。這種寫法在古籍和碑刻中經常可見。
以下是幾個使用《負霜》的例句:
- 清晨的時候,大地上的樹葉都負着一層霜。
- 這片田地被負霜侵襲,變得一片銀白。
組詞:反負霜、負霜寒、負霜雪。
近義詞:霜染、白霜。
反義詞: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