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行無定的螢。 南朝 齊 謝朓 《玉階怨》詩:“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唐 杜牧 《秋夕》詩:“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碧野 《金雞菊》:“特别有趣的是,黑夜,有一點點流螢在草叢中穿飛。”
“流螢”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飛行中的螢火蟲,尤其強調其在夜空中閃爍微弱光芒的動态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流螢”字面意為“流動的螢火蟲”,特指螢火蟲在飛行時尾部發出的點點微光,常用來形容微弱、閃爍的光亮。例如唐代杜牧《秋夕》中“輕羅小扇撲流螢”,描繪了夏夜撲螢的生動畫面。
自然描寫
多用于詩歌、散文中表現夜晚的靜谧與靈動,如《三國演義》中“流螢千百成群,光芒照耀”,或碧野《金雞菊》中“流螢在草叢中穿飛”。
象征意義
流螢常被賦予短暫而美好的意象,比喻微弱但努力發光的事物,或暗喻轉瞬即逝的時光。現代文學中也用它營造浪漫氛圍,如短劇《流螢》将其比作“黑夜的精靈”。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秋夕》《三國演義》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流螢》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夏夜中飛舞的螢火蟲。螢火蟲是一種昆蟲,尾部會發出綠色或黃色的發光,常出現在草地或樹林中,給夏夜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景色。
《流螢》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水(氵)」,右邊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2個筆畫,具體的書寫順序是:豎撇、點、豎折、橫折、橫折、豎、撇、點、橫、捺、撇、橫。
《流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對夏夜中飛舞的螢火蟲十分着迷,因此創造了這個詞來形容。在繁體字中,「流螢」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古代,「流螢」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1. 夏夜微風拂過,空中飄舞着一串串流螢。
2. 在湖邊的草地上,我們追逐着流螢的光芒。
組詞:流光、流淌、螢火、火蟲。
近義詞:螢火蟲、螢光蟲。
反義詞:黑暗、昏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