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拒谏的意思、拒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拒谏的解釋

拒絕規勸。《後漢書·申屠剛傳》:“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説,難任人,不為拒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邱文莊填詞》:“ 邱 又謂 王 故彰先帝拒諫之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拒谏(jù jiàn)指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或建議,多用于描述在上位者或決策者固執己見、不納忠言的行為。該詞蘊含負面評價,強調因主觀傲慢或盲目自信導緻的對合理意見的排斥。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拒”意為拒絕、抵制;“谏”指直言規勸(尤指臣對君、下屬對上級的勸誡)。合指拒絕采納有益的批評或建議。例如《論語·子路》中“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隱含對拒谏的警示。

  2. 引申特質

    常與“飾非”(掩飾錯誤)連用,體現文過飾非的消極态度。如《史記·殷本紀》載商纣王“拒谏飾非,嬖于婦人”,凸顯昏君特征。

二、權威詞典釋義

三、曆史典故佐證

商纣王因拒谏亡國(《史記》)、唐太宗以納谏開創貞觀之治(《貞觀政要》),均印證“拒谏”對治國理政的深遠影響。此類案例常見于《資治通鑒》等史籍。

四、現代應用場景

今可用于批評領導決策專斷、企業忽視反饋等現象。例如:“管理層拒谏飾非,導緻市場策略嚴重失誤。”


參考來源:

  1. 《論語》解讀(中華書局官網)
  2. 《史記·殷本紀》(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庫)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5. 《資治通鑒》選注(中華書局經典叢書)

網絡擴展解釋

“拒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結合曆史文獻和詩詞進行以下解析:

基本釋義

出處與文獻引用

  1. 古代典籍:

    • 《後漢書·申屠剛傳》提到“拒谏者塞”,強調拒納谏言會導緻政治孤立()。
    •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用“知足以拒谏”形容人雖有才智卻剛愎自用()。
    •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中反駁“拒谏”的指責,表明變法并非不聽勸告()。
  2. 詩詞用例:

    • 唐代胡曾《詠史詩·钜橋》中“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拒谏剖賢才”,諷刺統治者因拒谏而埋沒人才()。
    • 明代沈周詩句“不可視朝廷,長有拒谏風”,批評朝政弊端()。

延伸關聯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評述、政治批評或文學創作中,形容固執己見、不采納意見的行為,如:“專權者若長期拒谏,終将失道寡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上述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話文白蜃雲襃忠筆錄逼年璧謝程若澄雪赤玉舄賜赉粗暴杜格兌便對開朵子酆都縫纴伏谒甘旨肥濃宮廷犷犷瓜蔓抄谷歌顧陸駕臨簡在矜持不苟斤風經塔救全劇寮君子三戒虧柔蘭亭序離亂陸田昧地謾天泥古非今平虛千難萬苦期末考試情不自禁清酒青要女窮塵秋徑羣立生死觀時變市門稅詩室蜀箋酸痛僮隸涒歎婉媚位卑言高無拘無束賢伯小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