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拒谏的意思、拒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拒谏的解釋

拒絕規勸。《後漢書·申屠剛傳》:“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説,難任人,不為拒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邱文莊填詞》:“ 邱 又謂 王 故彰先帝拒諫之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拒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結合曆史文獻和詩詞進行以下解析:

基本釋義

出處與文獻引用

  1. 古代典籍:

    • 《後漢書·申屠剛傳》提到“拒谏者塞”,強調拒納谏言會導緻政治孤立()。
    •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用“知足以拒谏”形容人雖有才智卻剛愎自用()。
    •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中反駁“拒谏”的指責,表明變法并非不聽勸告()。
  2. 詩詞用例:

    • 唐代胡曾《詠史詩·钜橋》中“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拒谏剖賢才”,諷刺統治者因拒谏而埋沒人才()。
    • 明代沈周詩句“不可視朝廷,長有拒谏風”,批評朝政弊端()。

延伸關聯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評述、政治批評或文學創作中,形容固執己見、不采納意見的行為,如:“專權者若長期拒谏,終将失道寡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上述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拒谏》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拒絕接受忠告或勸告。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拆分部首為手和言,共有8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政治體制,當時的君主常常寵信自己的親信大臣,而對于忠告和勸告則往往不聽或置之不理,這時使用“拒谏”來形容這種行為。 在繁體中文中,“拒谏”保持了相同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都與簡體中文相同,分别是手和言,總共有8畫。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些不同于現代漢字,但在“拒谏”這個詞中,并沒有出現重大的變化。它仍然由手和言這兩個部首組成,筆畫仍然是8畫,隻是在一些細節上可能有一些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更好地理解“拒谏”這個詞:他在重要的決策上總是拒谏,導緻事情的發展往往不如預期。 與“拒谏”相關的組詞有:拒絕、拒人于千裡之外、谏言、忠告等。 近義詞可以是:拒絕、不聽勸告、置之不理。 反義詞可以是:接受、采納、聽從勸告。 總結起來,詞語“拒谏”意味着拒絕接受忠告或勸告,它的拼寫、構成和意思在繁簡體中文中保持一緻。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很大的變化。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那些不願意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其同義詞可以是拒絕、不聽勸告,反義詞可以是接受、采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