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名。木芙蓉的别稱。冬凋夏茂,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 宋 宋祁 《益都方物略記》:“添色拒霜花,生 彭 、 漢 、 蜀州 ,花常多葉,始開白色,明日稍紅,又明日則若桃花然。” 元 白珽 《西湖賦》:“秋容不淡,拒霜已紅。” 清 納蘭性德 《浣溪紗》詞之五:“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位凄涼。”
拒霜是漢語中對木芙蓉的别稱,因其深秋開花、不畏寒霜的特性而得名。以下從植物特征、文化意象及曆史記載三方面詳解:
花期特性
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花期在農曆九月至十一月,正值霜降時節。其花盛開于百花凋零後,故得名“拒霜”,體現其抗寒屬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形态描述
屬錦葵科落葉灌木,花大色豔,有單瓣與重瓣之分,花色可隨光照由白轉粉至深紅,又稱“三醉芙蓉”。
來源:《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年
堅韌品格
宋代蘇轼《和陳述古拒霜花》雲:“千林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以拒霜喻指逆境中堅守節操的君子。
來源:《蘇轼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
地域關聯
成都别稱“蓉城”,源于五代後蜀孟昶在城垣遍植木芙蓉,取其拒霜之性象征城市精神。
來源:《成都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本草典籍
《本草綱目》載:“此花豔如荷花,故有芙蓉之名……八九月始開,故名拒霜”,明确其名稱由來與物候關聯。
來源:《本草綱目》(校點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
園藝專書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稱:“芙蓉一名拒霜,清姿雅質,獨殿衆芳”,強調其作為深秋觀賞植物的地位。
來源:《二如亭群芳譜》,明代刻本
結語
“拒霜”一詞既是對木芙蓉物候特性的精準概括,亦承載了中國文化中對堅貞品格的審美投射,其命名邏輯與象征内涵在曆代文獻中形成互證體系。
“拒霜”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木芙蓉的别稱,得名于其耐寒特性。根據多個來源:
提到“拒霜”作為成語,意為“拒絕幫助,獨立克服困難”,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見佐證,可能屬于現代衍生或誤傳。
建議:在文學或植物學語境中,“拒霜”均指木芙蓉;若涉及成語,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或進一步考證。
安難保養罷政北楚背恩磛岩遲次厝生道道地地導熱動粘躲懶芬菲風疾丐人槁伏羹胾共存共榮函令賀監毀誣魂轎姜黃绛籠交通大學畟奸急急巴巴忌月老萊娛親勒休斂發謹饬李白桃紅辂客馬蹄蓮磨鏡石柰花内存逆逜鉗口吞舌潛逵清淺青霧勤勤懇懇窮憤壬佞日累月積若其撒坫審重頌歎太微談辯塌直鐵線篆缇齊屯達潙仰宗象弭小檢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