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制的箭頭。《儀禮·既夕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功》:“素弧骨鏃,馬不粟食。”《唐六典·兩京武庫》“箭之制有四” 唐 李林甫 等注:“《通俗文》曰:‘骨鏃曰骲,鐵鏃曰鏑;鳴箭曰骹,靃葉曰鈚,皆古之制也。’”
骨镞是古代以動物骨骼為原料制作的箭頭,主要用于狩獵或戰争工具。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镞”指箭頭,而“骨镞”特指骨質箭镞,其材質多為鹿、牛等大型哺乳動物的肢骨或肋骨經切割、打磨而成,具有尖銳的頭部和扁平或圓錐狀的基部,便于安裝在箭杆上。
考古學研究顯示,骨镞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例如中國山西丁村遺址出土的骨镞距今約2.8萬年(參考《中國考古學報》)。其形制隨時代演變,新石器時代出現帶倒刺的骨镞,如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标本,此類設計可增強殺傷力。商周時期,隨着青銅器普及,骨镞逐漸被金屬箭镞取代,但在邊遠地區仍延續使用至漢代(《中國古代兵器史》第三章)。
從文化意義來看,骨镞不僅是工具演進的實物證據,也反映了古代人類對自然材料的利用智慧。例如《周禮·考工記》記載了“镞人”這一職業,專司箭镞制作,印證了其在古代手工業中的地位。
“骨镞”指用骨頭制作的箭镞(箭頭),屬于古代冷兵器或狩獵工具的一種。根據《集韻》的記載,“骺”字在此語境下被解釋為“骨镞”。這種箭镞通常用于射箭,其材質為動物骨骼,經過打磨加工後形成尖銳的殺傷部件。骨镞在考古發現中較為常見,反映了早期人類利用自然材料制作工具的技術特點。
補充說明:
按眼白坿班布邦哲八陽經顫顫掣襟露肘吹毛索垢出爵醋滴滴翠簾呆笨道官倒卧大盆地點發釘死斷言堵牆惡棍遏雲歌扶犂腹女浮圓子國職警秀糾參樛樛九峤絕對距絕苦口良法曆國領夾林苑疁田蹓彎樓蔥埋天怨地泯絕暖翠朋侪帡幪乾燋秦垢惸孤秋發茹菜傻冒兒深伏生號詩卷順德銅象柁輪晚色踠踠瓦屋子小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