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助的意思、寡助的詳細解釋
寡助的解釋
謂幫助的人很少。《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宋 蘇轼 《徐州謝上表》:“臣 軾 伏念,臣奮身農畝,託迹書林,信道直前,曾無坎井之避;立朝寡助,誰為先後之容?”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 秦始皇 、 李斯 最後采用焚書坑儒的野蠻方法,廣大士群絕望,轉到反對方面,皇帝和官僚變成孤立寡助的少數人。”
詞語分解
- 寡的解釋 寡 ǎ 少,缺少:寡薄。寡恩。寡陋。寡趣。優柔寡斷。寡不敵衆。孤陋寡聞。寡廉鮮(僴 )恥(不廉潔,不知恥)。清心寡欲。 淡而無味:寡味。清湯寡水。 婦女死了丈夫:******。寡母。寡居。守寡。 衆多鳏 筆
- 助的解釋 助 ù 幫助協同,輔佐:輔助。幫助。助手。助人為樂。助桀為虐。拔苗助長(僴 )。愛莫能助。 相傳為殷代的租賦制度。 幫 助 ú 古同“鋤”,除去。 幫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寡助是漢語詞彙,指得到的支持或幫助稀少,常形容人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古籍溯源
“寡”意為稀少、不足,“助”指支持、援助。“寡助”即獲得的援助極少。該詞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強調違背道義者必然失去支持。此句被後世廣泛引用,成為闡述民心向背的經典論斷,如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亦沿用此解。
二、現代語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中,“寡助”多用于描述孤立處境,含貶義色彩。例如:
- 政治語境:指政策或行為缺乏民意支持,如“霸權主義行徑必然陷入寡助困境”(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社會關系:形容個人因失德或失信而衆叛親離,如“苛待下屬者終成寡助之人”。
其反義詞為“多助”,近義詞包括“孤立”“失援”等(《漢語大詞典》收錄)。
三、語用特征
該詞屬書面語體,多用于議論文、政論分析等嚴肅語境,強調因自身原因導緻的支持缺失,隱含批判性。例如:“單邊制裁違背國際共識,注定是一條寡助之路”(人民網時評案例)。
權威參考來源:
- 《孟子》原典闡釋:中華書局《孟子譯注》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語義分析(上海古籍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
- 《漢語大詞典》詞條對比(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寡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ǎ zhù,其核心含義是缺乏援助,處境孤立艱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析:由“寡”(少、缺乏)和“助”(幫助)組成,字面指得到的幫助極少。
- 引申義:形容人或事物因失去支持而陷入困境,常與“失道”連用,形成“失道寡助”的表達,強調違背道義會導緻孤立無援。
二、出處與演變
-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指符合道義者會獲得廣泛支持,反之則衆叛親離。
- 曆史用例
宋代蘇轼在《徐州謝上表》中自述“立朝寡助”,表達為官時缺乏同僚支持的境遇;《中國通史》中也用“孤立寡助”形容秦朝統治者的處境。
三、用法與場景
- 語境適用:多用于描述政治、社會或個人因失去道義或支持而陷入困境的情況。
- 常見搭配:
- 反義對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示例:“公司若違背誠信,終将失道寡助”。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孤立無援、衆叛親離。
- 反義詞:得道多助、一呼百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2、3)。
别人正在浏覽...
頒付邦畿抱持悲切切博山銅播音室初供出治雕金疊梁鈍根法諱反人法繩飛言風雨不改鳳質工業基地貴敬果膳合家歡惶沮荒子劍歌将吏減租減息鲛珠金飙科網殼質梁州令靈性瞵盼理櫂羅千蟒身蠻徼滿臉生花美育沒坐性名正理順欠産乾烘茶青工曲盡區土人浮于食日月重光軟和和入境問俗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雙梁鞋輸籍法四铢錢遂路天阙挑剔童養媳婦文鳥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