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龍興雲屬 ”。《東觀漢記·光武皇帝紀》:“帝既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舉雲興,三雨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
“龍舉雲興”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核心寓意
比喻聖明君主興起時,必定有賢臣良将輔佐,如同龍騰飛時必有雲彩相隨。這一意象源自古人對“龍”與“雲”相伴的祥瑞想象,強調明主與賢臣相輔相成、共成大業的關系。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東觀漢記·光武皇帝紀》,描述光武帝劉秀的仁德與才能:“翕然龍舉雲興,三雨而濟,天下蕩蕩”,以龍喻君、雲喻臣,展現君臣相濟的盛況。後世多用于贊頌明君賢臣的治國之象。
語言特征
此成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與“君臣相得”的價值觀,強調領導者與追隨者的相互成就,至今仍被賦予積極向上的寓意。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和峰峰景區文化解讀。
《龍舉雲興》是一個成語,其意思是指龍騰雲起,形容局勢或事物發展蓬勃興旺、繁榮昌盛。這個成語拆分部首為龍、雲、興,總共有16畫。
《龍舉雲興》這個成語的來源與中國古代傳說有關。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神話生物,被視為吉祥的象征。雲則代表着奇妙、神秘而不可捉摸的力量。龍舉雲興可以理解為龍騰飛起,雲隨之而來,象征着一種強大和興旺的力量。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常常使用,拼音為“龍舉雲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龍舉雲興》這個成語在古代稱作《龍舉雲興》。這種古漢字的寫法流傳至今,尤其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被廣泛使用。
例句:
1. 經過努力,這個公司終于開始龍舉雲興了。
2. 我們大家的努力使得國家的經濟龍舉雲興。
與“龍舉雲興”相關的組詞有:
興旺、興旺發達、興盛、蓬勃、蒸蒸日上
與“龍舉雲興”近義詞有:
騰飛、一帆風順、大展宏圖、綱舉目張
與“龍舉雲興”反義詞有:
低迷、衰敗、沒落、衰退、頹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