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牛如米。《北史·崔宏傳》:“帝親登山頂,撫慰新人,適遇 宏 扶老母登嶺,賜以牛米。因詔諸徙人不能自進者,給以車牛。”
(2).用谷物支付的牛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牛米》:“予觀今吾鄉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謂之牛米。”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八節:“ 江西 饒州 佃客租用地主的耕牛,要向地主多交一成租,稱為‘牛米’。”
“牛米”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記載:
牛如米(牛與米)
字面指牛和米兩種物資的結合,常見于賞賜或救濟場景。例如《北史·崔宏傳》記載,北魏皇帝賞賜崔宏“牛米”,用于幫助遷徙的民衆,體現對農耕資源的重視。此處“如”表并列關系,強調牛(勞動力象征)和米(糧食象征)的共同作用。
牛租(谷物支付形式)
宋代起,“牛米”衍生為經濟術語,指租用地主耕牛時需額外支付的谷物租金。據洪邁《容齋隨筆》記載,租牛者需多交一成收成,稱為“牛米”。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中耕牛的重要性和租賃制度。
現代漢語中,“牛米”也被借用為物理學中扭矩單位(牛頓·米,符號N·m),表示力與力臂的乘積,用于描述機械轉動效果,如汽車發動機性能。但此含義屬科學術語,與古代詞義無直接關聯。
“牛米”在古代語境下兼具物質援助和經濟契約的雙重意義,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物理定義細節,可參考《北史》《容齋隨筆》及相關物理手冊。
牛米在漢語中是一個常用的俚語,表示某人或某物非常厲害、出色或有實力。
牛米的部首是牛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0。
牛米一詞最早來源于網絡用語,後來逐漸在口語中流行起來。牛是形容力量、實力強大的動物,米則是與食物、糧食相關的。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牛米這個比喻,表示某人或某物非常優秀、有力量。
牛米的繁體字為「牛米」,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中國,牛米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牛字旁的形狀更加複雜,米字則更加簡化。具體的古代寫法不再常用,現代标準漢字的形式已經取代了古代的寫法。
1. 他的英語水平真是牛米,可以和外國人流利交流。
2. 這個運動員的技術真牛米,無人能出其右。
牛腩、牛肉、米飯、大米、小米
了不起、厲害、棒、牛逼
平庸、普通、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