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衛邦國。《國語·周語上》:“衆非元後,何戴?後非衆,無與守邦。” 韋昭 注:“元,善也。後,君也。戴,奉也。邦,國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冊禮。” 宋 歐陽修 《謝賜慶曆七年曆日表》:“凡爾守邦之吏,皆蒙頒曆之恩,匪以為私,蓋遵彜典。”
“守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守衛邦國,但在不同語境中可延伸為更廣泛的社會責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守”指保護、守衛,“邦”指國家。字面意義是守衛國家的疆土,如《國語·周語上》記載:“後非衆,無與守邦”,強調君主與民衆共同承擔國家防衛的責任。漢典等工具書将其直接解釋為“守衛邦國”。
隨着語義發展,“守邦”不僅指軍事防衛,還包含維護法律秩序、社會和諧及人民安全的職責,例如宋代歐陽修提到“守邦之吏”需遵循法典以保國家安定。現代語境中,它被賦予“維護國家安甯和社會穩定”的廣義責任。
“守邦”既是曆史概念,強調國家防衛;也是現代價值觀,體現公民對社會的責任。其内涵從“守土”擴展到“守責”,反映了中華文化中對集體安全的重視。
《守邦》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保衛國家”或“維護國家安全”。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左傳》,原文是“守辭保邦”。在這個片語中,“守”表示保衛或捍衛,“邦”指的是國家。
《守邦》的拆分部首是宀和邦,其中宀是表示房子或住處的意思,邦代表國家。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守邦》共有12個筆畫。
《守邦》是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左傳》中的一個詞語。它在文言文中的表達方式是“守辭保邦”。在繁體中文中,它的寫法是「守邦」。
根據史書記載,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對于《守邦》這個詞而言,在古代的寫法中,有一種常見的變體是将“辭”字寫作“辭”,所以在古代有的地方也會使用“守辭保邦”的寫法。
1. 為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公民應牢記自己的職責,守邦衛國。
2. 曆史上有很多偉大的領袖,他們不畏強敵,堅定地守邦保國。
3.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團結一心,守邦護國。
1. 守衛:保衛、捍衛。
2. 守護:保衛、護衛。
3. 守夜:守衛夜間的安全。
保衛、維護、捍衛、護國。
侵略、攻占、破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