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禹的意思、伯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禹的解釋

夏禹 。《書·舜典》:“ 伯禹 作司空。” 孔穎達 疏引 賈逵 曰:“伯,爵也。 禹 代 鯀 為 崇伯 ,入為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稱 伯禹 。” 晉 郭璞 《江賦》:“駭黃龍之負舟,識 伯禹 之仰嗟。” 唐 張鷟 《遊仙窟》:“ 張騫 古迹,十萬裡之波濤; 伯禹 遺蹤,二千年之坂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禹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尊稱,亦作“大禹”。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伯”為爵位等級之首,代表尊長或首領地位;“禹”則是專名,特指治水有功的聖王。這一稱謂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載“伯禹作司空”,表明其身份兼具政治權威與治世功績。

在詞義衍變中,“伯禹”逐漸成為德政與賢能的象征。《說文解字》釋“伯”為“長也”,強調其領袖地位;《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伯禹”詞條,釋義為“夏禹的尊稱”,凸顯其曆史專屬性。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進一步闡釋:“伯者,國長之稱,禹代鲧為崇伯”,印證其爵位承襲制度。

作為文化符號,“伯禹”承載着多重語義維度。《史記·夏本紀》記載其“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的治水經曆,衍生出堅毅勤勉的語義聯想;《孟子·滕文公》稱“禹抑洪水而天下平”,賦予該詞以安邦定國的政治内涵。曆代注疏如《呂氏春秋·求人篇》高誘注,均将“伯禹”與“聖王”概念緊密關聯,形成穩定的語義場域。

網絡擴展解釋

“伯禹”是中國古代曆史與文獻中的重要稱謂,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伯禹”即夏朝的開創者禹,因繼承父親鲧的“伯爵”封號而得名。據《書經·舜典》記載,禹在舜帝時期擔任“司空”(主管水利與工程的官職),故被稱為“伯禹”。

二、曆史背景

  1. 爵位來源:禹的父親鲧曾被封為“崇伯”(伯爵),禹繼承爵位後,仍以“伯”為稱,後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重用。
  2. 治水功績:禹以疏導法治水成功,終結了長期洪水災害,被後世尊為治水英雄。晉代郭璞《江賦》中“識伯禹之仰嗟”即贊頌其功績。

三、文化象征

“伯禹”一詞常被引申為智慧與能力的象征,尤其在描述解決複雜問題或治理困境時使用。例如唐代張鷟《遊仙窟》提到“伯禹遺蹤”,借其事迹表達對先賢的追慕。

四、其他含義

作為人名時,“伯禹”寓意才能出衆、德高望重,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具備領導力與責任感的期望。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中的具體引用,可查閱《舜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具慧眼鸊鹈刀踣地呼天酬効貙獌待教大意大域掉舌動不動冬箑夏裘堕樓釜底抽薪複印概述甘心瞑目高參乖僢乖慵鳏官瑰木花辰月夕花崗石狐媚猿攀江湄犍椎家陪節帥旌麾進水口極戍鞫為茂草拉洋片涼缁巾逦迆毛遂自薦梅鹵沒内外夢言鳥迹文凝立俳調判教鎗然欠挂旗翼讓爵日不暇給日幢肉身燈聖賢侍行私币私茶司成素族望白署空王稅無惡不作小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