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麾的意思、旌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麾的解釋

(1) [chief commander’s banner]∶帥旗;指揮軍隊的旗幟

大破遂軍,得其旌麾。——《三國志·夏侯淵傳》

(2) [army]∶借指軍隊

旌麾南指。——《資治通鑒》

詳細解釋

亦作“旍麾”。1.帥旗。《三國志·魏志·夏侯淵傳》:“大破 遂 軍,得其旌麾。”《梁書·武帝紀上》:“旍麾所指,威稜無外。” 唐 盧象 《送趙都護赴安西》詩:“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駐,盜賊為之潛蹤。”

(2).泛指旗幟。《舊唐書·封常清傳》:“ 常清 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詩:“關吏相呼迎印綬,裡兒争出望旌麾。” 姚椿 《題<杜陸兩家詩集>》詩:“旌麾堅 梁 壘,金鼓掃 秦 缶。”

(3).借指征戰;戰亂。 三國 魏 曹植 《離思賦》:“欲畢力於旌麾,将何心而遠之。” 唐 虞世南 《從軍行》之一:“結髮早驅馳,辛苦事旌麾。” 清 杜濬 《初聞燈船鼓吹歌》:“九州富庶無旌麾, 揚州 之域尤稀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麾是漢語中具有軍事與文化雙重意象的古代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單字本義
    • 旌:原指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幟,後泛指旗幟。《說文解字》釋為“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來源:《說文解字注》卷七)。
    • 麾:本義為指揮軍隊的旗,引申為指揮動作。《玉篇·手部》載“麾,旌旗屬,所以指麾也”(來源:《玉篇》南宋刊本)。
  2. 合成詞義

    二字合稱特指主将指揮軍隊的旗幟,象征軍權與號令。如《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注引“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還保營,自以旌麾指麾,衆乃俱進”(來源:《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功能特征與文化象征

  1. 軍事功能

    作為戰場指揮工具,兼具标識統帥所在與傳遞軍令作用。如唐代李靖《衛公兵法》載“大将居陣中,旌麾前指則進攻,後曳則退守”(來源:《通典·兵典》引文)。

  2. 權力隱喻

    引申為統帥權柄的代稱。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詩雲“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即以旌麾喻指節度使職權(來源:《杜詩詳注》卷五)。

  3. 禮儀象征

    在祭祀、儀仗中代表威儀,如《宋史·儀衛志》記載皇帝出行“前有旌麾、幡幢,以次導引”(來源:《宋史》卷一百四十四)。

三、語義演變與文學意象

  1. 詩詞中的征戰意象

    唐宋詩詞常借旌麾渲染戰場氛圍,如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紅旗”即旌麾變體)(來源:《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

  2. 方志中的職官符號

    明清地方志以“旌麾”代指高級武官駐地,如《江南通志》載“總兵府旌麾南指,控扼江海”(來源:《江南通志》乾隆刻本卷二十五)。

學術支持: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冊第1433頁、《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卯集第289頁等權威辭書,并援引經典文獻用例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旌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軍事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帥旗/指揮旗
    指軍隊中主将用來指揮作戰的旗幟,常以羽毛裝飾。例如《三國志·夏侯淵傳》記載:“大破遂軍,得其旌麾”,說明旌麾是統帥權威的象征。

  2. 借代軍隊
    因旌麾是統帥的标志,故引申為軍隊的代稱。如《資治通鑒》中“旌麾南指”,即指軍隊向南進發。


二、引申含義

  1. 泛指旗幟
    在廣義語境中,也可指代其他類型的旗幟。如《舊唐書·封常清傳》提到“不忍污國家旌麾”。

  2. 象征征戰或軍旅
    三國曹植《離思賦》中“欲畢力于旌麾”,此處指代軍事征伐活動。


三、典型用例


“旌麾”既指實際指揮作戰的帥旗,也通過借代延伸出軍隊、軍事行動等抽象含義。其用法在曆代文獻中較為統一,多出現于戰争相關的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用襃懲背境邊報逼拶骖駕草靡乘興襯貼盜獵怛然失色遁天倍情二妫發刊詞風裘服約幹治櫃房龢民鴻稀鱗絶黃連祖環境自淨湖唇夾裆诘旦鏡流倨橫珂繖課嘴撩牙剌梅惏刻老疾樂婦流淌蛎鹬綠茸茸描詩瞑瞞蹑屩檐簦牛王餪女培風入會入衆韶潤聲氣相投耍單水次伺瑕抵隙肆筵丸髻危戹卧鹿無夷香火湘女廟仙羽骁烈蟹粉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