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舌的意思、掉舌的詳細解釋
掉舌的解釋
(1).猶鼓舌。指遊說,談說。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且 酈生 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 齊 七十餘城。”《新唐書·柏耆傳》:“ 王承宗 以 常山 叛,朝廷厭兵, 耆 杖策詣 淮西 行營謁 裴度 ,且言願得天子一節馳入鎮,可掉舌下之。”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柳敬亭說書》:“彼方掉舌,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科诨》:“他日追及泉臺,定有一番傾倒;必不作妒而欲殺之狀,向閻羅天子掉舌,排擠後來人也。”
(2).吐舌;蠕動舌頭。 唐 元稹 《巴蛇》詩之一:“掉舌飜紅燄,盤身蹙白花。” 宋 惠洪 《東坡羹》詩:“ 東坡 鐺内相容攝,乞與饞禪掉舌尋。”
詞語分解
- 掉的解釋 掉 à 落下:掉淚。 減損,消失:掉色。掉價兒。 遺失,遺漏:這一行掉了兩個字。 回轉(僴 ):掉頭。掉轉。 搖擺,引申為賣弄,耍:掉文。掉俏。掉以輕心。掉臂而去。 對換:掉包。掉換。 落在後面:掉隊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别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網絡擴展解釋
“掉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遊說、談論(核心含義)
- 本義:指鼓動舌頭進行遊說或辯論,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郦食其“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描述其以口才說服齊王歸降。
- 引申用法:可表示能言善辯或搬弄是非,如唐代羅隱詩句“張濬掉舌升三台”暗含對權臣巧言的諷刺。
二、形容驚訝或失控狀态(部分現代解釋)
少數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形容詞性成語,表示因極度驚訝而語言或表情失控,例如“聽到消息後驚到掉舌”。但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補充說明
- 詞源結構:“掉”本義為擺動(如“掉臂”),引申為語言上的揮灑;“舌”代指言辭,組合後強調舌頭的動态,與遊說場景關聯緊密。
- 使用建議:在正式文本或曆史語境中,建議采用“遊說”含義;若用于形容驚訝,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恰當。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掉舌》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舌頭從嘴巴中伸出或突出。現在,讓我們來分解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掉舌》由手部偏旁組成,表示與手相關;它的筆畫數是12個。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這個詞的來源。
《掉舌》一詞是由「掉」和「舌」兩個字組成的。「掉」是一個動詞,指的是東西從高處落下或離開原來的位置。而「舌」表示人或動物口腔中用于講話和味覺的肌肉器官。所以,當我們說「掉舌」時,意思是舌頭從口腔中探出或伸出來。
在繁體字中,「掉舌」也是用相同的字體來表達。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掉舌」的樣子可能會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由于字體演變的原因,具體外形可能略有差異。當然,理解和使用詞語的含義才是最重要的。
讓我來給你舉幾個關于《掉舌》的例句吧:
1. 孩子看到生日蛋糕,高興得掉舌頭了。
2. 這個小狗貪吃,看到食物就掉舌頭。
3. 樓下的摳門肥胖貓懶洋洋地坐着,舌頭掉在外面。
同時,我也可以幫你組詞、找近義詞和反義詞,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彙。
組詞:舌頭、掉下、伸出、露出、突出等。
近義詞:探出、伸長、伸展等。
反義詞:縮進、收起、收回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