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鼓舌。指遊說,談說。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且 酈生 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 齊 七十餘城。”《新唐書·柏耆傳》:“ 王承宗 以 常山 叛,朝廷厭兵, 耆 杖策詣 淮西 行營謁 裴度 ,且言願得天子一節馳入鎮,可掉舌下之。”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柳敬亭說書》:“彼方掉舌,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科诨》:“他日追及泉臺,定有一番傾倒;必不作妒而欲殺之狀,向閻羅天子掉舌,排擠後來人也。”
(2).吐舌;蠕動舌頭。 唐 元稹 《巴蛇》詩之一:“掉舌飜紅燄,盤身蹙白花。” 宋 惠洪 《東坡羹》詩:“ 東坡 鐺内相容攝,乞與饞禪掉舌尋。”
"掉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淵源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舌頭的動作引申為運用語言技巧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本義層面 指舌頭的物理運動狀态。《漢語大詞典》引《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為證,此處"掉舌"即字面意義的"搖動舌頭",描述郦食其憑借口才遊說齊王的曆史典故[來源1]。
二、修辭引申 特指縱橫家的辯論技巧,含"鼓動唇舌"之意。清代趙翼《五人墓》詩"掉舌縱橫報仇黨"中的用法,生動展現通過語言策略進行政治鬥争的場景[來源2]。
三、現代語義 在當代語言實踐中,"掉舌"多用于批評空談行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注釋為"徒逞口舌之能而無實際行動",如"隻會掉舌議論,缺乏實幹精神"的用法[來源3]。
權威出處: [來源1] 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版,2020年 [來源2] 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2018年 [來源3]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2022年
“掉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少數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形容詞性成語,表示因極度驚訝而語言或表情失控,例如“聽到消息後驚到掉舌”。但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安懷白玉鈎苞蘖豹韬蔽美裁旨慘黛辰鑒晨妝吃相沖殺酬庸打攪大淨登拔方歅繁秾樊圃奉浼甫當凫葵輔正故君姑胥賀知章鬨傳乎號郊居機會靜寞凈頭禁牌津卒久淫寄韻勀己陵魚廪帑麗霄慮變暖鞋瞥裂肉山脯林弱弓挼舞扇提羅失魄雙丁水蠟樹擡亭鐵匠同知五彩衣兀爾閑壁綫雞綫圈小弓校戰諧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