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禹的意思、伯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禹的解释

夏禹 。《书·舜典》:“ 伯禹 作司空。” 孔颖达 疏引 贾逵 曰:“伯,爵也。 禹 代 鯀 为 崇伯 ,入为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称 伯禹 。” 晋 郭璞 《江赋》:“骇黄龙之负舟,识 伯禹 之仰嗟。”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騫 古迹,十万里之波涛; 伯禹 遗踪,二千年之坂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禹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尊称,亦作“大禹”。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伯”为爵位等级之首,代表尊长或首领地位;“禹”则是专名,特指治水有功的圣王。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载“伯禹作司空”,表明其身份兼具政治权威与治世功绩。

在词义衍变中,“伯禹”逐渐成为德政与贤能的象征。《说文解字》释“伯”为“长也”,强调其领袖地位;《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伯禹”词条,释义为“夏禹的尊称”,凸显其历史专属性。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进一步阐释:“伯者,国长之称,禹代鲧为崇伯”,印证其爵位承袭制度。

作为文化符号,“伯禹”承载着多重语义维度。《史记·夏本纪》记载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的治水经历,衍生出坚毅勤勉的语义联想;《孟子·滕文公》称“禹抑洪水而天下平”,赋予该词以安邦定国的政治内涵。历代注疏如《吕氏春秋·求人篇》高诱注,均将“伯禹”与“圣王”概念紧密关联,形成稳定的语义场域。

网络扩展解释

“伯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献中的重要称谓,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伯禹”即夏朝的开创者禹,因继承父亲鲧的“伯爵”封号而得名。据《书经·舜典》记载,禹在舜帝时期担任“司空”(主管水利与工程的官职),故被称为“伯禹”。

二、历史背景

  1. 爵位来源:禹的父亲鲧曾被封为“崇伯”(伯爵),禹继承爵位后,仍以“伯”为称,后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重用。
  2. 治水功绩:禹以疏导法治水成功,终结了长期洪水灾害,被后世尊为治水英雄。晋代郭璞《江赋》中“识伯禹之仰嗟”即赞颂其功绩。

三、文化象征

“伯禹”一词常被引申为智慧与能力的象征,尤其在描述解决复杂问题或治理困境时使用。例如唐代张鷟《游仙窟》提到“伯禹遗踪”,借其事迹表达对先贤的追慕。

四、其他含义

作为人名时,“伯禹”寓意才能出众、德高望重,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具备领导力与责任感的期望。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中的具体引用,可查阅《舜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美的戏剧安娴报批步趋虿发常满仓炒咬掣电重光累洽怆恨盗源等差抵达洞穿断念都江堰督篆而且反腐倡廉方内防御州垢误官情规方憨痴寒暖浩繁候蹄黄马褂护助结歡解款井然极绪倦劳眷恋款慢宽疏枯枝败叶老乡寥纠詅符镂甲南家南棹北辕逆厘旁听穷急三史煞是社鼠城狐实底手奏说条念款探伙穨鬟吞咀窝火雾帘云幕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