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花言巧語,阿谀奉承的人。《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朱熹 集注:“佞人,卑諂辯給之人。”《史記·夏本紀》:“ 禹 曰:‘能知能惠,何憂乎 驩兜 ,何遷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唐 韓愈 《送石處士序》:“無務富其家而飢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佞人”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善于用花言巧語谄媚他人、心術不正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佞人(拼音:nìng rén)指巧言令色、工于阿谀奉承之人,常帶有貶義。這類人往往口才出衆但缺乏正直品德,通過虛僞的言辭謀取私利。
文獻出處
曆史用例
唐代韓愈在《送石處士序》中告誡“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将佞人與正直之士對立,突顯其負面形象。
例句與用法
佞人特指以虛僞言辭和谄媚手段謀利者,古代文獻多強調對其疏遠和警惕,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品行的重視。
佞人,是指心機深沉、奸詐狡猾、趨附權貴,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私利的人。下面将對佞人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佞(人)字是一個包含兩個部首的漢字。左邊是亻(人),右邊是寧(甯)。它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佞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原意為谄媚之人。在古代,佞人通常是指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用詭計欺騙他人并迎合權貴來謀取私利的人。
繁體字“佞”的寫法為 “佞”。
在古代,字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據古籍記載,佞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佞”。
1. 他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心懷鬼胎,是個徹頭徹尾的佞人。
2. 這位政要背後有一群佞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出于私心。
佞人常見的組詞有:佞臣、佞幸、佞臣禍國、佞幸心。
佞人的近義詞包括:谄媚者、阿谀奉承者、奸邪之輩。
佞人的反義詞可以是:正直之人、忠誠人士、真誠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