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卐字”。1.即卍。 唐 實叉難陀 譯本《華嚴經·如來十身相海品》:“卐字相輪,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法界。”《無量義經·德行品》:“額廣鼻脩面門開,胸表卍字師子臆。”《法苑珠林》卷四:“開卍字於胸前,躡千輪於足下。”
(2).呈“卍”狀之事物。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蔡相骨字》:“又開棺改殮,皮肉消□(化)已盡,獨心骨上隱起一卍字。” 清 黃景仁 《點绛唇·雨霁》詞:“淡月微雲,作出春宵景。斜還整,斷無人處,卍字闌幹影。”
卍字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其含義和象征意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卍字原為梵文符號,讀作“wàn”(與“萬”同音),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武則天時期被正式納入漢字體系,定為“萬”音,成為佛教專用符號。
常見于佛教文物(如佛像、香爐)及傳統裝飾紋樣(如建築、織物),例如清代“剔紅纏蓮萬字紋插座”等器物。在藏傳佛教中稱為“雍仲”,是吉祥符號的核心表達。
漢字結構為獨體字,部首為“十”,筆畫簡單(4畫),早期存在左右旋的不同寫法(卍與卐),唐代後統一為左旋“卍”。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佛教經典《長阿含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等文獻,或查看相關百科來源(如、5、6)。
卍字是一種漢字,也是佛教中常見的符號。它代表着吉祥、幸福、無邊無際的意義。在佛教中,卍字被視為佛法的象征,也被用來代表佛陀或佛教的教義。
卍字的部首是一、十,它是由人字旁與橫長短相搭配而成。卍字的總筆畫數為18畫。
卍字最早起源于印度,稱為“鬥蔔師”(又稱為卐)。後來被佛教引入中國,經過演變成為了現代漢字的樣式。
繁體字中的卍字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卍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卍字形狀更加圓潤,與圓滿、完美的意象相契合。
1. 這個卍字是佛教常見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2. 他在書法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了卍字,讓整個作品更加富有靈性。
組詞:卍師、卍繡、卍像
近義詞:吉祥、祥瑞、如意
反義詞:不祥、晦氣、厄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