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趙執信 《談龍錄》:“ 昉思 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後以“神龍見首”指詩文跌宕多姿。 清 王韬 《<續選八家文>序》:“揚葩吐藻,濯魄流芬,天馬行空,神龍見首--此 朝宗 之文也。”亦以“神龍見首不見尾”喻行蹤神秘。 清 黃宗羲 《黎眉郭公傳》:“朝廷物色之不可得,後有見於 蜀 中者。神龍見首而不見尾,若公者,焉知其不猶在耶?” 茅盾 《劫後拾遺》一:“ 史柏堅 到 印度 履新去了, 劉美美 也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從此報紙上少了吸引人的新聞。”
“神龍見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原指詩文創作講究含蓄、虛實結合,不直白展現全貌,如神龍僅露首部或片段,卻能體現整體意境。後引申為事物難以窺見全貌,或形容人行蹤神秘、言辭隱晦。
出自清代趙執信《談龍錄》的文學争論:
近義表達包括“神龍見首不見尾”“諱莫如深”,反義如“一覽無餘”“直抒胸臆”。
(注:若需完整典故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談龍錄》或權威詞典。)
《神龍見首》是一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神龍現首端”。下面将對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進行詳細的說明。
《神龍見首》中的第一個字“神”是由“礻”和“示”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第二個字“龍”是由“辶”和“夂”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第三個字“見”是由“見”一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7。最後一個字“首”是由“首”一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
《神龍見首》這個成語來源于南朝宋時期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的典故。繁體字中的第一個字“神”是“革”和“示”的組合形式,第二個字“龍”則在“龍”中多了一個“水”部,第三個字“見”在繁體中保持不變,最後一個字“首”是由“⺍”,“人”和“口”的組合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神龍見首》這個成語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分别為:“神”字中的“示”部分寫得更加簡單,類似于“礻”的一種形式;“龍”字中的“夂”和“辶”兩個部首都更加簡化,分别寫成了兩個“⺍”的形式;“見”字的形狀也有所不同,更加接近于現代漢字中的“兒”的形狀;“首”字的構造形式保持不變。
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出現的現象突然而引人注目,就像神龍現出首端一樣。下面是一個例句:“他的突然出現在會議上就像是神龍見首,讓所有人都十分驚訝。”
基于《神龍見首》這個成語的意思,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神奇”、“龍騰”、“露首”等。其近義詞可以包括“顯現”、“彰顯”、“現身”等。而與之相反的意思可以用“虛幻”、“無根據”、“失蹤”來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