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飄忽的意思、飄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飄忽的解釋

(1) [drift]∶(風和雲)等迅速飄移,輕快迅疾的樣子

(2) [mobile;uncertain]∶像波浪一樣隨風起伏

飄忽無迹

詳細解釋

(1).迅疾貌;輕快貌。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飄忽淜滂,激颺熛怒。”《文選·傅毅<舞賦>》:“蜲蛇姌嫋,雲轉飄曶。” 李善 注:“曶,與‘忽’同。” 劉良 注:“飄忽,輕疾貌也。” 宋 李綱 《論福建海寇劄子》:“以水夫駕舟,以官軍施放弩弓火藥,雖賊櫂飄忽,可以追逐掩擊。”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幾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燈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飄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

(2).指光陰迅速消逝或時間短暫。《文選·陸機<歎逝賦>》:“時飄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李善 注引《思玄賦》:“辰倏忽其不再。” 宋 王安石 《憶鄞縣東吳太白山水》詩:“三年飄忽如夢寐,萬事感激徒悲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湘裙》:“伯乃送仲出,飄忽間已抵家門。”

(3).指變化莫測。 宋 範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詞》之二:“遽為重壤去,凄斷十年鄰。物理真飄忽,家聲正隱轔。” 魯迅 《呐喊·阿Q正傳》:“ 趙 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 阿Q 太飄忽,或怨 鄒七嫂 不上緊。”

(4).指蹤迹不定,行動不可捉摸。《明史·花茂傳》:“ 東莞 、 筍岡 諸縣逋逃蜑戶,附居海島……飄忽不常,難於訊詰。”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 阮光平 父子﹞乃招瀕海亡命……令劫内洋商舶以濟兵餉,夏至秋歸,蹤跡飄忽,大為患 粵 地。”

(5).指生活動蕩飄泊。 唐 庾抱 《别蔡參軍》詩:“人世多飄忽,溝水易西東。” 金 元好問 《老樹》詩:“幹戈正飄忽,不用苦思家。”

(6).飄揚。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海天行》:“ 述祖 及衆役叩首門外,惟聞樂音繚繞,香氣氤氲,飄忽不斷而已。”

(7).隱約不清。 清 沉星炜 《洞仙歌》詞:“盈盈照水,又一花初發,澹著春痕半飄忽。” 冰心 《到青龍橋去》:“亂山中的城頭上,暗淡飄忽的日光下,迎風獨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飄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輕快迅疾地移動
    多形容風雲、光影等物體快速飄動或掠過。
    例如:“曆史的影子從眼前飄忽而過”()。

  2. 搖擺、浮動
    指物體因外力(如風、水)作用而晃動或位置不定。
    例如:“燭火飄忽”“氣球飄忽于空中”()。


二、引申與文學用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場景

常見于描述自然現象(如雲、風)、抽象概念(如時間、記憶)或人物行為(如行蹤不定)。例如:“冷風鑽進屋來,燭火飄忽”()。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飄忽》的意思

《飄忽》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或事物在行動、态度、情感等方面不穩定、不确定或變化無常的特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飄忽》的部首是風字旁,總共有6個筆畫。

來源

《飄忽》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李郃傳》中,原文是“飄忽不定”,意為行動不穩定、反複無常。

繁體

《飄忽》的繁體字為「飄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時将《飄忽》寫作「飄渺」或「飄忪」。

例句

他的表現總是飄忽不定,讓人無法預測他的下一步行動。

組詞

飄忽不定、飄忽不常、飄忽無常、飄忽狀、飄忽不安

近義詞

搖擺、搖動、變幻、多變、不定、無常

反義詞

穩定、堅定、可靠、不動、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