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上用筆的一種方法。指下筆時筆鋒要從相反方向逆鋒入紙,隨即轉鋒行筆,使筆毫平鋪而出,空勢收鋒。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述書上》:“屏去模仿,專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勢,要以十稔,或有心手相得之境。”
“逆入平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書法用筆的核心技法,包含兩個關鍵步驟:
作用:通過逆鋒蓄力實現中鋒行筆,使線條更具骨力,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強調此技法對臨摹古帖的重要性。
個别文獻中作為成語,形容事物逆向發展後回歸原點或無實質進展,如《左傳》相關典故。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罕見,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建議:若用于藝術領域讨論,優先參考書法定義;若涉及古文解讀,需結合上下文考證語義。
“逆入平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進而往深處思考,退而往淺處表達。這個成語拆分成部首可以分為“辶”和“革”,拆分筆畫共有12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周易》。在《周易》中,有一種方法叫做“逆而行”,意味着按照相反的方向行動,這也就是“逆入”的來曆。而“平出”的概念則來源于《尚書》中的“生平出奇,死平夭亡”一句,表示一種平凡的遭遇和結局。後來,人們将這兩種概念結合起來,形成了“逆入平出”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逆入平出」。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逆”字的古代寫法為「屰」,表示人反方向走動的動作;“入”字的古代寫法為「込」,表示人進入的動作;“平”字的古代寫法為「幞」,表示東西展開的樣子;“出”字的古代寫法為「丨穴」,表示東西從洞口出來的場景。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逆入平出”這個成語的用法:
他在寫作時喜歡逆入平出,深思熟慮後才把思想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
與“逆入平出”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 逆向思維
- 逆境
- 出入無常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是“入木三分”,表示深入到事物的本質或細節;反義詞是“浮光掠影”,表示表面了解,沒有深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