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辱台的意思、辱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辱台的解釋

唐 代官場舊例:禦史大夫往往拜相,如任命禦史大夫百日内而改由他人拜相,則視為禦史台之恥,謂之“辱臺”。《新唐書·李景讓傳》:“﹝ 景讓 ﹞為大夫三月, 蔣伸 輔政, 景讓 名素出 伸 右,而 宣宗 擇宰相,盡書羣臣當選者,以名内器中,禱 憲宗 神禦前射取之,而 景讓 名不得。世謂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謂之‘辱臺’。 景讓 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 西川 節度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辱台”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主要源于唐代官場制度:

  1. 基本定義
    該詞指唐代禦史台官員(禦史大夫)若未能在任職百日内升任宰相,而由他人拜相,則被視為禦史台的恥辱。這一制度反映了當時官場對晉升時效的特殊要求。

  2. 曆史出處
    源自《新唐書·李景讓傳》記載的案例:李景讓任禦史大夫三個月後,因宰相人選未通過特定儀式(神禦前射名)被選為西川節度使,引發“辱台”之說。

  3. 制度背景
    唐代禦史大夫常作為晉升宰相的過渡職位,若百日未拜相則會被視為能力不足,導緻整個禦史台機構蒙羞。這一現象與唐代中樞權力結構密切相關。

  4. 現代誤讀辨析
    個别非權威資料提及該詞涉及對台灣的貶義(如),但此解釋缺乏曆史文獻支撐,且與原始典故無關,建議以古代官制釋義為準。

建議查閱《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獲取更完整的唐代官制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辱台

辱台一詞包含辱和台兩個字,辱字拆分部首為歹,筆畫為7;台字拆分部首為口,筆畫為5。

辱台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辱有侮辱、羞辱的意思,台指的是皇帝居住的宮殿。因此,辱台這個詞原本指的是對皇帝的侮辱或羞辱。

在繁體漢字中,辱台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辱和台兩個字組合而成,形态上可能有所區别。

例句:
1.他的言行舉止嚴重辱台,令人無法接受。
2.這種行為不僅辱台于自己,也辜負了國家的期望。

組詞:侮辱、羞辱、藐視、玷污。

近義詞:羞辱、淩辱。

反義詞:尊敬、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