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窾要的意思、動中窾要的詳細解釋
動中窾要的解釋
動:常常;中:切中;窾:空處;要:要害。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詞語分解
- 動的解釋 動 (動) ò 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态,與“靜”相對:變動。波動。浮動。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複運動。亦稱“振蕩”)。震動(.顫動或使顫動,如“門窗動動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
- 窾要的解釋 亦作“窽要”。關鍵;要害。《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 許武 精于經術,朝廷有大政事,公卿不能決,往往來請教他。他引古證今,議論悉中窾要。” 清 劉大櫆 《鄉飲賓金君傳》:“而諸孫所習文藝,輙
網絡擴展解釋
“動中窾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òng zhōng kuǎn yà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人的言行或處理問題的方式能精準抓住關鍵,常切中要害。其中:
- 動:表示“常常”或“頻繁”;
- 中:意為“切中”或“恰好擊中”;
- 窾:原指物體中的“空隙”或“中空處”,引申為問題的關鍵縫隙;
- 要:即“要害”“關鍵”。
二、典故與出處
- 《莊子·養生主》:
成語最初源自“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能順着牛體筋骨的空隙運刀,而非硬砍,比喻處理問題的高超技巧。
- 曆史文獻:
《清史稿·世增傳》記載:“文書往複,惟家銘隨方應付,動中窾要。”指官員處理事務時總能抓住核心,故被重用。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如:他的建議動中窾要)。
- 近義詞:動中肯綮(兩者均強調切中關鍵,但“肯綮”更偏筋骨結合處,比喻更複雜的問題)。
四、延伸解讀
該成語不僅形容解決問題的方法巧妙,還隱含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力。例如在職場中,能快速識别項目核心矛盾并提出對策的人,即可稱為“動中窾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莊子》或《清史稿》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動中窾要(dòng zhōng kǎn yào)是一個成語,表示在行動中找到關鍵的要點。下面為你提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動的部首是力,筆畫是 2。
- 中的部首是丨,筆畫是 1。
- 窾的部首是穴,筆畫是 5。
- 要的部首是西,筆畫是 5。
來源和繁體:
《動中窾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繁體字為「動中窾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窾」的形狀稍有差異,但通常仍然是表示一個馳進的樣子。其他部分的寫法在古代較為相似。
例句: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善于動中窾要,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
組詞:
無法組詞。
近義詞:
找要害、探究關鍵、尋找核心
反義詞:
不重要、次要、無關緊要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