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五等爵的禮儀。《周禮·春官·典命》:“掌諸侯之五儀。” 鄭玄 注:“五儀,公、侯、伯、子、男之儀。”
(2).五等。《管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 王先謙 集解:“儀,猶等也。”
“五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代五等爵位的禮儀
源自《周禮·春官·典命》中“掌諸侯之五儀”,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禮儀規範。鄭玄注解為“五儀”即不同爵位對應的儀制。
品德與行為的五種規範
現代語境中,“五儀”常指五種品德修養:禮貌、規矩、廉潔、勤奮、謙虛。這一解釋強調個人行為準則,用于教育領域。
人的五個等級
《管子·哀公》記載孔子觀點,将人分為五等:庸人、士、君子、賢人、大聖。此處的“儀”意為“等級”。
其他釋義
部分資料提及“五儀”可能作為日本姓氏(低權威性來源),但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提示: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管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五儀》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己”,其中“亻”表示人,而“己”表示自己。它的偏旁部首是“巛”,表示水的形狀。
《五儀》一詞源自古代文化中的“五儀”,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五種禮儀儀式,即禮、樂、射、禦、書。這些儀式在古代非常重要,被用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和社會交往,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标準。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五儀」,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形狀。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漢字的一種變體形式,它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五儀》的古代寫法為「五儀」,它的形狀更加繁複,筆劃也更多。古代漢字的變化與演變,反映了人們對字形美感和書寫技巧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革。
以下是一個關于《五儀》的例句:
1. 尊敬和遵守五儀是我們的傳統。
2. 他很懂得五儀,舉止得體得體。
與《五儀》相關的組詞有:
1. 五行儀:指古代中國的五行理論中的五種元素和相應的儀節。
2. 五福臨門:意味着五種福氣同時來臨,是祝福和吉利的寓意。
其近義詞包括:
1. 五常:指古代中國的禮、義、廉、恥、誠五種道德标準。
2. 五禮:指古代中國的冠禮、嫁禮、封禮、祭禮、喪禮五種傳統儀式。
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但可以考慮《無儀》或《無禮》作為相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