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的意思、伯夷叔齊的詳細解釋
伯夷叔齊的解釋
商 末 孤竹君 之二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 叔齊 為繼承人。 孤竹君 死後, 叔齊 讓位給 伯夷 , 伯夷 不受, 叔齊 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 周 國。 周武王 伐 纣 ,二人叩馬谏阻。 武王 滅 商 後,他們恥食 周 粟,采薇而食,餓死于 首陽山 。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 伯夷 叔齊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邢昺 疏引《春秋少陽篇》:“ 伯夷 姓 墨 ,名 允 ,字 公信 。伯,長也;夷,謚。 叔齊 名 智 ,字 公達 , 伯夷 之弟, 齊 亦谥也。”封建社會裡把他們當作抱節守志的典範。
詞語分解
- 伯夷的解釋 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他和弟弟叔齊,在周武王滅商以後,不願吃周朝的糧食,一同餓死在首陽山現山西省永濟縣南。後人稱頌他們能忠于故國詳細解釋.相傳為 颛顼 之師。《山海經·海内經》:“ 伯夷父 生 西
- 叔齊的解釋 商 孤竹君 之子,名 智 或作 緻 ,字 公達 , 齊 為谥號。《論語·公冶長》:“ 伯夷 、 叔齊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鹖冠子·備知》:“ 伯夷 、 叔齊 能無盜,而不能使人不意己。” 漢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伯夷叔齊”的含義及曆史背景,綜合權威史料可總結如下:
一、詞義解析
“伯夷叔齊”指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的兩位王子伯夷和叔齊,因兄弟讓國、叩馬谏伐、不食周粟等事迹,成為中華文化中“氣節”與“禮讓”的象征。其故事最早見于《史記·伯夷列傳》,後因《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評價“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而廣為人知。
二、核心事迹
-
兄弟讓國
伯夷為孤竹君庶長子,叔齊為嫡幼子。父親欲傳位叔齊,但叔齊認為應遵“長幼有序”讓位兄長,伯夷則堅持“父命不可違”拒絕繼位。兩人最終逃離孤竹國,由次子繼位。
-
叩馬谏伐
二人投奔周文王,但適逢周武王伐纣。他們以“父死不葬非孝,臣弑君非仁”為由攔馬勸阻,被姜子牙稱為“義人”但未被采納。
-
不食周粟
周朝建立後,二人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拒絕食用周朝糧食,最終餓死,留下“義不食周粟”的典故。
三、典故與評價
- 孔子贊其“求仁得仁”(《論語·述而》),孟子稱其“聖之清者”。
- 司馬遷将二人列為《史記》列傳之首,強調其“積仁潔行”的精神。
- 後世常用“夷齊之風”比喻堅守氣節、不慕權貴的品格。
四、争議與補充
- 籍貫争議:孤竹國位于今河北盧龍或遼甯喀左,學界尚無定論(見、10)。
- 思想矛盾:有觀點認為二人反對武王伐纣是固守舊禮,但更多學者強調其“以仁抗暴”的立場。
總結
伯夷叔齊并非成語,而是曆史人物典故,其核心精神在于:
① 對禮法原則的堅守
② 對個人氣節的重視
③ 對暴力更疊的反思
他們的故事深刻影響了中國士人的價值觀,成為儒家“仁”“義”思想的重要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伯夷叔齊
詞義:
伯夷叔齊是指中國古代兩個忠孝仁義的兄弟,他們以無私奉獻和忍辱負重而著稱。在中國文化中,伯夷叔齊被視為楷模人物,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忠誠的精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伯(彳 + 八,5筆)
夷(大 + 匕,10筆)
叔(又,4筆)
齊(齊字頭部分,11筆)
來源:
伯夷叔齊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微子之命》中,記載了他們棄官舍位、耕種田地的傳說。他們的行為體現了他們對忠孝和仁義的崇高追求,值得後人學習和傳承。
繁體:
伯夷叔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伯夷叔齊的部分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古代經典中的例句:“伯夷叔齊,不用鄉黨,不畔親屬。”意思是伯夷叔齊不依附鄉裡同族人,也不背離親屬。
組詞:
忠孝仁義、道德品質、無私奉獻、忍辱負重、楷模人物
近義詞:
賢兄弟、忠義兄弟、德行高尚之兄弟
反義詞:
背離兄弟、不忠不義之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