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蘇幙遮的意思、蘇幙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蘇幙遮的解釋

見“ 蘇莫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蘇幙遮"釋義

"蘇幙遮"(亦寫作"蘇莫遮"、"蘇摩遮")是古代漢語中的外來音譯詞,源自波斯語"sāmōz"或粟特語"sāmǒčā",指一種西域樂舞及與之相關的服飾習俗。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作為服飾名稱

指一種西域胡人戴的油帽或帷帽,用于遮擋風沙。唐代文獻記載其形制為高頂無檐,以油絹或氈制成,舞者佩戴此帽歌舞。

例證:

《酉陽雜俎·前集卷四》:"蘇莫遮,本西國胡服也……以油帽覆首。"

宋代《雲麓漫鈔》卷五:"婦人戴油帽,謂之蘇莫遮。"

二、作為樂舞名稱

指唐代由西域傳入的潑寒胡戲(乞寒戲)中配樂舞蹈,以鼓樂伴奏,舞者戴油帽,騎馬或步行,以水相潑為戲,寓意驅寒祈福。後演變為曲調名(詞牌名)。

例證:

《舊唐書·康國傳》:"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潑,盛為戲樂。"

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此戲本出西域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

文化融合與演變

此詞體現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 宗教儀式:原為波斯薩珊王朝祭祀天神的儀式樂舞,後隨佛教東傳。
  2. 文學轉化:宋代詞牌《蘇幕遮》(如範仲淹"碧雲天")即由此舞曲名演化而來。
  3. 民俗消亡:因中原文化對"裸露形體"的排斥,唐玄宗開元年間诏令禁演潑寒胡戲,樂舞形式逐漸消失,僅詞牌名沿用。

注:"幙"為"幕"的異體字,故"蘇幙遮"與"蘇幕遮"通用,現代漢語詞典多收錄後者為規範詞形。


參考來源:

  1. 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趙彥衛《雲麓漫鈔》(古典文學出版社)
  3. 《舊唐書·康國傳》(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4. 慧琳《一切經音義》(大正新修大藏經)
  5. 《詞譜·蘇幕遮》(清康熙刻本)
  6. 《唐會要·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蘇幙遮”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詞牌名來源

  1. 西域樂舞演變
    “蘇幙遮”同“蘇莫遮”,最初是唐代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傳入的潑寒胡戲伴奏曲名。其名源自波斯語音譯,原意為“披肩頭巾”。後演變為詞牌名,宋代周邦彥、範仲淹等均以此創作過著名詞作,如“碧雲天,黃葉地”。

二、其他解釋辨析

  1. 網絡釋義争議
    部分網絡資料将其解釋為“形容思慮過多、煩惱紛擾”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因“幙”與“幕”形近,與“遮蔽”聯想産生的現代引申義。

  2. 字形異寫說明
    “蘇幙遮”是“蘇莫遮”的異體寫法(“幙”同“幕”),《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均标注為同一詞彙的不同書寫形式。

三、常見使用場景

建議:若在古詩文中遇到該詞,優先考慮其作為詞牌名的含義;網絡釋義需謹慎采信,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着阿吳不受用彩幡唱叛成王爨炊瘁心丹青客防利豐恩符同高倉健膏車秣馬軌塵鬼目橫眉瞪眼鴻絧後輩子監議角襪京腔驚湍瘠義肥辭廪祿流沉狸物論質門鈴目巧納剌内當家盤頂磐牙爬梳剔抉瓢潑品臣潛琘釺栅泣麟悲鳳青芒青烏說齊嶃嶃人時辱詈山嶺煞認勝士身無完膚噬食數字私便松苞亡窮委靡不振穩韻無信相柄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