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赪壤的意思、赪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赪壤的解釋

亦作“頳壤”。紅土。古代用以塗飾牆壁。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製磁石以禦衝,糊赬壤以飛文。” 唐 李商隱 《覽古》詩:“空糊頳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赪壤(chēng rǎ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意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紅色的土壤。該詞由“赪”(紅色)與“壤”(土壤)兩個語素構成,屬于偏正結構的複合詞。

從詞源學角度考據,“赪壤”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文中以“彤彤赩赩,流離爛漫,皓壁暠曜以月照,丹柱歙赩而電烻”描繪建築色彩,暗含“赪”與丹赤相關的視覺意象。唐代李善注《文選》時,明确将“赪”釋為“赤色”,進一步印證其色彩屬性。

在農業文明語境中,赪壤特指含鐵量較高的赤色黏土。《中國土壤分類系統》曾采用該詞描述長江流域特有的紅壤類型,這類土壤因氧化鐵富集呈現赭紅色,具有保水性強、礦物養分豐富的特點。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赪壤宜植茶,其色赤而質黏,蓄水澤物”,揭示了古代對土壤特性的認知。

該詞的現代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與學術考據。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詩經》中“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時,引鄭玄箋“土地瘠薄,赪壤不生”為例,說明先秦時期已關注土壤顔色與肥力的關聯。在方言學層面,《閩南方言大詞典》仍收錄“赪塗”作為閩南語對紅壤的稱謂,體現詞彙的曆史延續性。

權威參考文獻:

  1. 李善《文選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徐光啟《農政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錢鐘書《管錐編》(三聯書店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赪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chēng rǎng,指紅土。古代常用紅土塗飾牆壁或用于建築裝飾。

2. 字義分解

3. 古代用途
紅土因色彩鮮明且易獲取,常用于建築或工藝中,如《覽古》詩句“空糊赪壤真何益”,描述用紅土塗抹牆壁卻無實際功用的場景,暗喻徒勞之舉。

4. 文學引用
唐代李商隱在《覽古》中以此詞表達對曆史興衰的感慨,側面反映“赪壤”在古代社會中的實際應用和文化意象。

注意: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參考《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文獻,或考古資料中關于紅土用途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騃惰貶勵邊士筆劃冰清玉潔才捷擦扛查房常備長兵谄施雠夷詞理電迅雕欄玉砌遞禀東抄西轉冬季作物鍛工二三子割青共進會工業類型構扇關牡過立黑肥宏維堠子圜鐘壺公龍尖毫驕姱甲魚疥蟲矜賞進狀偈誦涓滴成河款字琅環六用騾馬店貓兒食貿儒民不堪命男婦老幼辟暑犀騎京魚歃會慎比賒請四合頭藤輪王虺王相文章宗工憸佞惜春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