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物氣候,亦偏指氣候。 唐 王勃 《春思賦》:“ 蜀川 風候隔 秦川 ,今年節物異常年。” 唐 白居易 《與微之書》:“ 江州 風候稍涼,地少瘴癘。” 清 黃景仁 《舟夜寒甚排悶為此》詩:“春江異風候,今昔變炎涼。” 李廣田 《雀蓑記·山水》:“他們常常想到些遠方的風候,或者是遠古的事物,那是夢想,也就是夢憶。”
2.時節;時令。 唐 劉禹錫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詩:“鷹至感風候,霜餘變林麓。”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而 嶠南 風候素乖僞,至是殊正。” 明 蘇祐 《九日》詩:“落木驚風候,淹留感歲華。”
3.風向。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相風旌》:“五王宮中,各於庭中竪長竿,掛五色旌於竿頭。旌之四垂,綴以小金鈴,有聲,即使侍從者視旌之所向,可以知四方之風候也。”
風候(fēng hòu)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特定時節的風向、氣候特征及相應的物候現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氣候與季風特征
指隨季節變化的風向、溫度、濕度等氣象條件,尤其強調季風氣候區的規律性變化。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謂隨季節而變的風向和氣候”。
例: “江南風候早,仲春已見燕歸巢。”(描述江南地區春季氣候特征)
時節與物候關聯
引申為特定時節的自然征候,包括動植物活動、農事節點等物候現象。如《辭源》釋:“節令的氣候和物候”。
例: “嶺南風候異,臘月荔枝紅。”(結合地理氣候描述物産時序)
二字組合強調通過季風變化觀測時節更替,體現古代農業社會對自然規律的把握。
唐代詩歌
白居易《送客南遷》:
“風候一參差,生涯百磨折。”
注: 以氣候差異隱喻人生際遇起伏。
地理方志
《嶺表錄異》:
“五嶺峻阻,風候不常,瘴疠所聚,春多苦雨。”
注: 記錄嶺南地區氣候特殊性及對生活的影響。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風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用例及現代解釋綜合說明如下:
風物氣候
指自然界的風景與氣候特征,常偏重氣候本身。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與元微之書》中寫道:“江州風候稍涼,地少瘴疠”,描述江州(今九江)的氣候特點。王勃《春思賦》中“蜀川風候隔秦川”則對比了蜀地與秦川的氣候差異。
時節與時令
表示季節變化或特定時間的氣候規律。如劉禹錫《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中“鷹至感風候,霜餘變林麓”,通過鷹的活動感知時令更替。明代蘇祐《九日》詩“落木驚風候”也以此表達秋日景象。
風向
古代特指風的來向。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宮廷通過懸挂五色旌旗觀察“四方之風候”,以此判斷風向。
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至現代文獻用例,涵蓋自然、文化雙重維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全唐詩》等來源。
愛神巴力門邊府邊際篦刀筆語不便水土晨參暮禮扯閑篇持論春梢釘钯地震站奉朝請紛争亘帶故态複還回祿之災諱問回形針揮袖狐憑鼠伏忽微見卒具樂峻敞潰走榔頭兩己笭牀六宗路資慢悠悠磨棱刓角難友年假胚胎學烹龍炮鳳硗塉啓蒙輕足求竈頭不如告竈尾三違上平上刹上田涉案盛藻水球順孫死灰複然隋珠桃康通款委昵誣詐武直小嘎子小時候析圭擔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