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昏的日影。指落日。《宋書·傅亮傳》:“在西成之暮晷,肅皇命於禁中。聆蜻蛚於前廡,鑒朗月於房櫳。” 唐 白居易 《禮部試策第四道》:“故有吹律於寒谷,和氣生焉;揮戈於曜靈,暮晷迴焉。”
“暮晷”是一個漢語詞彙,結合搜索結果和文獻資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暮晷(mù guǐ)指黃昏的日影,即落日時分。字面可拆解為: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作象征事物末期或衰敗階段的意象。例如唐代白居易詩句“揮戈於曜靈,暮晷迴焉”,以落日暗喻時光不可逆轉。
該詞多用于詩文或書面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字面或隱喻含義。現代日常使用較少,但在解析古典文獻時需注意其雙重意涵。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書》《白居易集》等古籍。
《暮晷》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黃昏時的天空”或“夕陽的光輝”。在古代,人們常用這個詞來形容太陽西落時的景色。
《暮晷》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日”,右邊的部首是“九”。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暮晷》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朝。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暮晷」。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我們可以将《暮晷》用古字形表示為「暮曰」。這種寫法在古代常常被使用。
1. 當太陽西沉時,天空漸漸變得血紅色,暮晷迎接着下一個夜晚的來臨。
2. 他站在山頂,欣賞着暮晷中夕陽的餘晖,心中充滿了甯靜和宏偉。
1. 暮色:黃昏時的色彩。
2. 暮年:指晚年的歲月。
3. 星辰暮晷:形容夜晚的星星和夕陽一同出現。
1. 傍晚:指太陽下山時的時間。
2. 黃昏:太陽落山後,天色逐漸暗下來的時候。
黎明:太陽剛出山時的時間,與暮晷正好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