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寒秋。廩,通“ 凜 ”。《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洪興祖 補注:“廩與‘凜’同,寒也。”廩,一本作“ 凜 ”。
廪秋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廪秋指寒冷肅殺的秋季,其中“廪”通“凜”,表示寒冷之意()。該詞常用于描繪秋季的蕭瑟氛圍,承載着季節更疊引發的悲涼情感。
二、出處與例證 最早見于戰國宋玉《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廪秋。”洪興祖補注明确解釋:“廩與‘凜’同,寒也”()。唐代詩句中也有類似用法,如“志士悲廪秋”,均延續其凄寒意境。
三、詞義演變 從最初單純表氣候寒冷,逐漸引申為對秋日萬物凋零的意境概括。這種由物理感受向情感共鳴的轉化,使其成為古代文學中典型的悲秋意象載體。
四、相關文化元素 與“冰壸秋月”“秋風落葉”等成語共同構成漢語的秋景詞彙群()。在詩詞創作中,常與“獨悲”“肅殺”等詞搭配,強化寂寥蒼茫的審美效果。
《廪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豐收的季節,豐收的秋天。
廪(Lǐn)的部首是辶,有7個筆畫;秋(Qiū)的部首是禾,有9個筆畫。
《廪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國語·周語上》中,“豐年則祀廪秋, 是傳統的農事祭祀儀式。後來,廪秋逐漸被引申為豐收的季節的概念。
《廪秋》的繁體字為「簾秋」。
古時候,「廪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古漢字的寫法常常隨着時間變化而演變。
1. 這個廪秋,我們的農田收獲了豐富的莊稼。
2. 秋天到了,才能真正體味到廪秋的喜悅。
廪食、豐廪、年廪等。
豐收、豐饒、富饒等。
貧瘠、歉收、荒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