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樓的戰船。《梁書·呂僧珍傳》:“悉取 檀溪 材竹,裝為艛艦,葺之以茅,并立辦。”
“艛艦”是古代軍事船舶的一種,具體解釋如下:
“艛艦”指帶有樓閣結構的大型戰船,主要用于水上作戰。其中,“艛”(lóu)指船體上的多層建築,“艦”則強調其軍用屬性。
“艛艦”是古代水軍的重要裝備,兼具防禦與攻擊功能,其設計反映了早期船舶工程與軍事策略的結合。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新五代史》等史料。
艛艦(lojuàn)是指古代漢字中的一個詞語,其拆分部首為⼉ (木字旁)和⼂ (見字旁),共有11個筆畫。艛艦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可分别用來幫助區分和書寫這個詞。來源于《爾雅·釋船》中的記載,艛艦是船體結構所采用的技術。
在繁體中,艛艦的寫法保持不變。也就是說,無論是簡體還是繁體漢字中,這個詞的拼寫形式都是一樣的。
古代漢字中,艛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艛艦的兩個字分别是“籍”和“戋”。古人常常用“籍”描繪箜篌船,指的是一種形似箭形的船,而“戋”則用來描繪船尾的形狀。正因為艛艦在古時候沒有一個統一的字,所以在不同的書法和文獻中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關于艛艦的例句:
他們乘坐艛艦穿行在狹窄的河道中。
艛艦一詞在組詞中可以和其他詞彙搭配使用,例如:
與“艛艦”相近義的詞彙包括:“船舶”、“艦船”等表示船隻的詞彙。
與“艛艦”相反義的詞彙可包括:“陸上”、“步行”等表示與船隻相對的陸地行走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