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蛇床 ”。亦作“虵床”。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80厘米,圓柱,具縱棱。葉三回三出式羽狀全裂,最終裂片線形。夏季開花。果實卵圓形,可入藥,稱蛇床子,有小毒,主治陽6*痿、帶下、腰酸、陰6*部濕癢等症。煎湯外洗,可治疥癬濕疹。《淮南子·氾論訓》:“夫亂人者,芎藭之與藁本也,蛇牀之與麋蕪也,此皆相似者。”《山海經·中山經》“其草多葌蘪蕪芍藥芎藭” 晉 郭璞 注:“蘪蕪似蛇牀而香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五華九實”自注:“九實者,連前實、槐實、栢實、兔絲實、女貞實、蛇床實、蔓荊實、蓼實。” 南朝 宋 鮑照 《藥奁銘》:“或繁虎杖,或亂虵床,故不世不可以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蛇床》:“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牀、蛇粟諸名。其葉似蘼蕪,故曰墻蘼。《爾雅》雲:盱,虺牀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蛇牀漢語 快速查詢。
蛇牀(shé chuáng)是傘形科植物蛇床的幹燥成熟果實,其名稱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該植物為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葉片輪廓卵形至三角狀卵形,複傘形花序具總苞片8-10,花瓣白色,雙懸果長圓狀,分生果橫剖面近五角狀,花期4-7月,果期6-10月。
在傳統醫學中,蛇牀子(即其果實)具有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止癢的功效,臨床常用于陰癢帶下、濕疹瘙癢、濕痹腰痛等症。《中國藥典》記載其性味辛、苦、溫,歸腎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含有蛇床子素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及調節免疫作用。
名稱考據方面,“蛇牀”得名或與其生長環境相關,古代文獻《名醫别錄》提及其“生臨淄川谷及田野”,因多生于潮濕草叢,古人認為此類環境易聚蛇類,故稱“蛇牀”。
(參考資料:《中國植物志》第55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中華本草》第5冊)
“蛇牀”是“蛇床”的異體寫法,通常指中藥“蛇床子”或植物“蛇床”。以下是詳細解釋:
蛇床(Cnidium monnieri)為傘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田野、路旁等濕潤環境。其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片羽狀分裂,邊緣有鋸齒;夏季開白色小花,呈複傘形花序;果實為雙懸果,橢圓形,表面有縱棱。
藥用部位為幹燥成熟果實(蛇床子),性味辛、苦、溫,歸腎經。
蛇床子含揮發油、香豆素等成分,具抗炎、抗菌、抗過敏作用,亦能調節性激素水平。
陰虛火旺或下焦濕熱者慎用;外用時需避免黏膜部位過度刺激。
若需具體配伍方劑或植物鑒别細節,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補充。
翺遊八鬥之才被被冰雪聰明不擇唱酬扯蛋從獻倒大來調維丁星地澁東西方二面風和日暖蜂芒鳳台曲佛出世覆橑敢做敢當呵手華蚤護兵洊歲踐蹋枷示解遘景瑞赆貨金铙駒隙狂疎匳具理鑒領給鈴鈴香荔枝奴美言不信谟訓内侮杻鐐平地一聲雷品月青狂铨管熱絡散頁上農夫上腔設放設主人似許泝灘素珠胎藉天假之年土疙瘩;土圪ń萬金油烏麥詳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