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罆底”。一種瓷質套料鼻煙壺。 周繼煦 《勇盧閑诘評語·說壺》:“罆底者,乃套各色餘料之沉底者,并為一罆燒成,故色涅五采斑爛,堅密沉豔。色雖雜而不混,似五色瑪瑙,極不易得。”
從漢語詞典及專業應用角度,"罐底"的含義可拆解如下:
字面含義
罐:指口大腹深的盛物器皿,多為陶瓷或金屬材質(如陶罐、鐵罐)。
底:物體最下的部分。
罐底即容器的底部區域,是支撐内容物并直接接觸承載面的結構部分。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底"為"物體的最下部分"(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84頁)。
功能延伸
在工業語境中,罐底需具備密封性(如食品罐頭)或承壓能力(如化工儲罐),其設計直接影響容器的安全性與壽命。
來源:
《機械工程名詞》将容器底部結構列為承壓部件設計規範(科學出版社,2003年)。
資源耗盡象征
俗語"吃到罐底"比喻物資即将用盡(如"糧倉見罐底")。
來源:
《漢語大詞典》收錄"罐底"隱喻用法,例證見民間諺語(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卷10第1123頁)。
隱藏價值指向
"掏罐底"指挖掘被忽視的剩餘價值(如老醬缸底部的陳年醬料)。
來源:
民俗學者曲彥斌在《中國典當史》提及傳統釀造業對"罐底餘料"的再利用(九州出版社,2007年)。
食品工業
罐頭底部常标注生産信息,需符合《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國家标準》的标識規範。
來源: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預包裝食品标籤通則》實施指南(中國質檢出版社,2012年)。
化工容器
儲罐底部需焊接加強環防止變形,執行《NB/T 47003.1-2009 鋼制焊接常壓容器》标準。
來源:
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标準化技術委員會,行業标準釋義(新華出版社,2010年)。
“罐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特指鼻煙壺工藝(主要含義) 指一種清代特有的瓷質套料鼻煙壺制作工藝。其特點是将燒制過程中沉積在窯罐底部的多種彩色餘料混合燒制,形成色彩斑斓、質地緊密的紋理,類似五色瑪瑙。這種工藝成品因色彩層次豐富且不易混雜,被視為珍貴藏品。
比喻性含義 在非專業語境中,可引申為“事物的最底層或最基礎部分”,例如形容人或事物的最低點,或強調核心要素。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詞典中較少見,更多是現代口語化延伸。
擴展說明:鼻煙壺“罐底”工藝記載于周繼煦《勇盧閑诘評語·說壺》,因燒制時色料自然沉澱形成獨特紋理,成品率極低,現存實物多見于清代宮廷文物。
暴舉璧殿部委步驟層遝吃癞碗垂稱賜壽黛巘頂杆煩滿飛鼠挂一漏萬呵導鶴頭書宏綽渙發怙終不悛竭忠精驢金玦衣厖舊分舊蹤及以鵑魂亢壯咳珠唾玉臨閱六道六龍輿銮軒鹿獨梅岑門父民籍撓秧泥垣宮盤泊篇帙七哀前帆切望氣悶悶磬石啓問跧居人膏榮條銳減上戊省解什吏市舍市事時鐘淑譽所緻談叢貪贓天氣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