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罆底”。一種瓷質套料鼻煙壺。 周繼煦 《勇盧閑诘評語·說壺》:“罆底者,乃套各色餘料之沉底者,并為一罆燒成,故色涅五采斑爛,堅密沉豔。色雖雜而不混,似五色瑪瑙,極不易得。”
“罐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特指鼻煙壺工藝(主要含義) 指一種清代特有的瓷質套料鼻煙壺制作工藝。其特點是将燒制過程中沉積在窯罐底部的多種彩色餘料混合燒制,形成色彩斑斓、質地緊密的紋理,類似五色瑪瑙。這種工藝成品因色彩層次豐富且不易混雜,被視為珍貴藏品。
比喻性含義 在非專業語境中,可引申為“事物的最底層或最基礎部分”,例如形容人或事物的最低點,或強調核心要素。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詞典中較少見,更多是現代口語化延伸。
擴展說明:鼻煙壺“罐底”工藝記載于周繼煦《勇盧閑诘評語·說壺》,因燒制時色料自然沉澱形成獨特紋理,成品率極低,現存實物多見于清代宮廷文物。
《罐底》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容器底部,特别是指罐子的底部。
《罐底》的部首是⽉(月),筆畫數為10筆。
《罐底》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由“罐”和“底”兩個字組成的,表示容器或罐子的底部。
繁體字為「罐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會寫成「罐底」。
1. 她發現在罐底藏着一封信。
2. 我把手伸進罐底,拿出最後一塊巧克力。
落地罐底、空心罐底、玻璃罐底。
容器底部,罐子底部,容器底部。
罐底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使用詞語「罐蓋」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