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壺盛的湯飯或其他熟食。《戰國策·中山策》:“ 司馬子期 ……説 楚 王伐 中山 , 中山君 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後者, 中山君 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飡餌之。臣父且死,曰:“ 中山 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 中山君 喟然而仰歎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飡,得士二人。’” 漢 焦贛 《易林·蹇之屯》:“作室山根,人以為安;一夕崩颠,敗我壺飡。”
“壺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為húcān,指用壺盛的湯飯或其他熟食,常用于描述古代攜帶食物的方式。
該詞常與曆史典故結合,反映古代“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價值觀,也用于強調統治者施恩的重要性。
“壺飡”在部分文獻中寫作“壺湌”,因“飡”與“湌”均為“餐”的異體字,表“食物”之意。
相關記載多出自先秦至漢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常見于古文研究或曆史典故引用。如需更多實例,可查看《戰國策》或《列女傳》原文。
《壺飡》(hú fān)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拼寫為“壺膳”,有着特定的意義。該詞指的是古代宮廷中專門負責盛裝美食的用具,一般由玉或金銀制成。壺飡也可以泛指盛裝美食的容器,尤其是與宮廷食物相關的配套器具。
《壺飡》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士”部和“食”部。其中,“士”部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而“食”部則表示與食物相關。
這個詞總共有12個筆畫,其中“壺”部分占據了5個筆畫,而“飡”部分占據了7個筆畫。
《壺飡》這個詞源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既是宮廷中烹饪美食的容器,也是用來盛裝美食的器具。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壺飡」。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今天有所不同。《壺飡》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壺飯」。
1. 宮廷的《壺飡》由美玉雕琢而成,精緻别緻。
2. 這家餐廳提供的菜肴采用了古代皇室用過的《壺飡》。
組詞:餐飡、飡食、壺飯、飡壺。
近義詞:食器、餐具、盛飯器。
反義詞:碗、盤子、筷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