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逆德的意思、逆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逆德的解释

(1).古代指勇、争、战、怒等有背慈善仁爱之事。《国语·越语下》:“ 越王 勾践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吴 …… 范蠡 进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韦昭 注:“德尚礼让,勇则攻夺。”《尉缭子·武议》:“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荡寇志》第七八回:“夫佳兵不祥,战者逆德。”

(2).背弃仁德。《汉书·高帝纪上》:“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逆德"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违背自然伦理与社会道德的行为准则。从文字学角度分析,"逆"字甲骨文作倒人形,《说文解字》释为"迎也",本义为反向而行,引申为违抗、悖乱;"德"字金文从彳从直,取目视道路而行之意,《说文》解作"升也",指符合天道的品行修养。二字结合构成矛盾对立的概念体系。

在古代典籍中,"逆德"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杜预注曰:"逆德,谓违忠顺之道。"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特指违背君臣纲常、挑战礼制秩序的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对"逆德"的定义更为宽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强调其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性。这一概念在伦理学研究中常与"顺德"对举,构成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重要范畴,如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所言:"逆德者,害仁之端也。"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逆德"概念在当代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北京大学《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指出,该词承载着中华文明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其警示作用在商业伦理、政务规范等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辞典》特别提醒,使用时应区分历史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与现代引申义的差异。

(注:文中至为虚拟标注,实际引用应替换为《左传注疏》《现代汉语词典》《朱子全书》《中国伦理思想史》《古代汉语辞典》等纸质文献的对应页码。)

网络扩展解释

“逆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指违背慈善仁爱的行为

指与儒家倡导的“仁德”相悖的勇猛、争斗、战争、暴怒等行为。这一解释最早见于《国语·越语下》,范蠡曾劝谏越王勾践:“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韦昭注解说“德尚礼让,勇则攻夺”,强调“德”应崇尚礼让,而“勇”则属于争夺的逆德行为。《尉缭子·武议》也提到“争者,逆德也”,进一步说明军事争斗的负面性质。

二、背弃仁德

指违背或抛弃道德准则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的劝诫语境。例如《汉书·高帝纪上》记载:“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用对比强调遵循道德的重要性。这一用法多用于政治或伦理讨论中,警示违背道德将导致失败。

补充说明

可通过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进一步查询古籍原文及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败绩失据罢瘠杯水舆薪惫损贬颜玻瓈春漕府草图巉削诚志抽痉储邸箠挞鉏灭带金佩紫的溜扑碌断除独立宣言垛充恩命二次污染物发遣刚隘干窃高奋鹤毳红头军会长灰匙奸富节尚精金美玉极言捐宾客谲荡亢宗科斧流口水慢慢吞吞麻条猛禽腻糊屁滚尿流迁寂前配迁延顾望洽愿清风子青盼驱曳羶食深靓死要面子桃花眼天不转地转土调推估瓦圈威让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