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毀壞;敗壞。《淮南子·時則訓》:“﹝天子﹞命太尉,贊傑俊,選賢良,舉孝悌。行爵出祿,佐天長養。繼修增高,無有隳壞。” 宋 蘇轼 《乞賜度牒修廨宇狀》:“臣以此不敢坐觀,尋差官檢計到官舍城門樓櫓倉庫二十七處,皆係大段隳壞。” 明 方孝孺 《丙吉》:“政教不振,而俗隳壞,其為變亦甚矣。”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序:“其國亡種滅,而文明隨之隳壞。”
(2).廢弛;廢棄。 唐 韓愈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将令學生恒掌其事,而隳壞其本業,則是學生之教加少,學生之道益貶。”
“隳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ī huài,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隳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本,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物理毀壞”還是“制度廢棄”。使用時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隳壞,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毀壞、使破損。
隳壞的部首是阜(阝)和土,其中阜是山的形狀,土表示與土地相關。隳壞的筆畫數為10畫。
《隳壞》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籍《爾雅》中。在古代,隳壞的含義指的是颠覆、摧毀、破壞等。
在繁體字中,隳壞的寫法分别是「隳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隳壞的寫法為「禤壞」,唐朝時期寫作「毄壞」。
以下是隳壞的幾個例句:
隳壞的組詞有:隳毀、隳垣、毀壞、滞壞。
與隳壞相近的詞語有:損壞、颠覆、毀滅、崩塌。
與隳壞相反的詞語有:修複、恢複、重建、複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