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節的意思、吏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節的解釋

官吏的節操。《梁書·止足傳·陶季直》:“ 季直 又請 儉 為 淵 立碑,終始營護,甚有吏節,時人美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ì jié,其核心含義指官吏的節操,強調官員在職責中應具備的道德操守和行為準則。

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

    • 吏:原指古代低級官吏,後泛指官員群體(如“酷吏”“大吏”)。
    • 節:本義為物體連接處,引申為“節操”“準則”,也可指關鍵環節(如“節骨眼”)。
  2. 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梁書·止足傳·陶季直》,記載陶季直因堅持為他人立碑并維護其聲譽,被評價為“甚有吏節”,體現了對官員品德的認可。

  3.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吏節”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強調古代官員的廉潔、忠誠等品質,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梁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中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節的意思

吏節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官員的品行或操守”。它強調官員應當遵守法紀,不貪污受賄,廉潔奉公。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節由“口”和“吏”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吏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尚書體文獻。在尚書《商書·殷契》中,有一句話“其為臣吏之道”,意思是“他做為臣子和官吏的行為”。後來,吏節逐漸被使用并傳承至今。

繁體字

吏節的繁體字為“黎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于吏節的寫法,有時候會将它寫作“禮節”,表達相似的意思。

例句

1. 一個好的官員應該具備吏節,以便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2. 這位官員嚴格遵循吏節,不受任何賄賂。

組詞

1. 吏治:指官員根據法紀按照規定進行管理。

2. 吏部:是古代官制中的一個職位,負責推舉、考核官員。

3. 吏員:指擔任官職的人員。

近義詞

1. 官德:官員的品德和行為。

2. 官廉:官員廉潔奉公。

反義詞

貪污:違法、不廉潔的行為,違反吏節的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