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車駕所經的道路。《文選·班固<西都賦>》:“輦路經營,脩除飛閣。” 李善 注:“輦路,輦道也。” 宋 陸遊 《韓太傅生日》詩:“珥貂中使傳天語,一片驚塵飛輦路。” 張懷奇 《頤和園詞》:“輦路生禾思故宮,山家獻麥悲新餅。”
辇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專供帝王車駕通行的道路。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象征角度分述:
字義解析
“辇”指帝王乘坐的車輿(如“龍辇”),“路”即道路。合稱特指皇家禦用的專屬通道。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2年。
功能屬性
辇路通常具備以下特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曆史實例
如唐代長安城的“禦道”、清代紫禁城内的“甬道”,均為辇路的典型代表。這類道路多連接宮殿、祭壇等禮制建築,是帝王出行與祭祀活動的必經之路。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文化符號意義
辇路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古籍中常見“辇路生苔”“辇路荒涼”等表述,借道路興衰隱喻朝代更疊(如《全唐詩》中“辇路草萋萋”)。
來源:《中國文化符號學》,複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來源:《現代漢語分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9年。
“辇路”是漢語詞彙,拼音為niǎn lù,其核心含義為天子車駕所經的道路,專指古代供皇帝乘坐的車辇通行的道路。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今“辇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指代古代皇家道路,如故宮、頤和園等遺址中仍可見相關遺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宋史》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八字行船蟾輪嘲擯稱比傳诂出辭湊巴翠钿當若禱文點看東門吳垌田渡濟發撤發铏風虎貴權宏域活褥蛇加強潔慤靜豔進退觸藩久歸道山龛居空地寬譬厲翼率古馬爮瓜沒謄那秘録蜜香咆哮如雷迫索卡殼遷奪凄其丘腦人人自危潤利三避篩揚身工世界紀錄失容殊寵頌椒宿頓索飨蹋頓湯聘聽聲銅獸符武松無住詳論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鮮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