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外時辭行。 漢 班固 《白6*虎通·巡狩》:“孝子出辭反面,事死如事生。”
(2).吐辭;說話。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出辭成法,建畫為律,修九章以富國,發六奇以制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出辭漢語 快速查詢。
“出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兩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出外時辭行
指向長輩或上級告别後外出,源自《白虎通·巡狩》中“孝子出辭反面,事死如事生”。這一用法強調禮儀性,如古人遠行前需正式辭别。
吐辭、說話
指表達言辭或發表言論,如明代劉基《郁離子·九難》提到“出辭成法,建畫為律”,強調通過語言制定規則。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正式發言或表達意見。
在部分例句中,“出辭”被用于職場場景,表示提出辭職,例如“員工因工廠離家遠提出辭工”。但需注意,這一用法更多是具體語境下的引申,并非傳統詞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班固的禮儀論述,後延續至明代文學。其核心始終圍繞“言辭表達”和“禮儀性告别”兩個維度,未作為獨立成語使用。提到的“說話失言”屬個别解讀,多數權威來源未收錄此義項。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白虎通》《郁離子》原文。
《出辭》是一個成語,意為表達言辭或說出話語。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辭令流利、能夠娓娓動聽地陳述觀點或表達思想。
《出辭》的拆分部首是“辵”和“言”,表示與辭言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出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所撰的《世說新語》一書中,用來描述當時有人才和能力的人。
繁體字《出辭》和簡體字《出辭》是同一個成語,隻是書寫手法不同。
在古代,漢字《出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辭”字的“辛”在古代稱作“辰”,有時也被寫作“辤”,表示與議辯、言辭有關。
他能夠出辭娓娓動聽,讓聽衆完全被他的觀點所吸引。
組詞:出言、出口成章、辭章、言辭。
近義詞:行辭、辭令、巧言、巧辭。
反義詞:違辭、閉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