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石龛為居。 南唐 李建勳 《懷贈操禅師》詩:“嘗憶 曹溪子 ,龕居面碧嵩。”
“龛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以石龛為住所,常見于佛教、道教等宗教人士的修行生活。龛(kān)原指供奉神佛的小閣或洞穴,因此“龛居”字面含義是居住在石龛中,體現了一種與世隔絕的隱修方式。
文化背景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南唐李建勳的詩句:“嘗憶曹溪子,龛居面碧嵩”,描繪了修行者面對青山、獨居石龛的意境。這種生活方式強調清修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常見于古代僧侶或道士的修行記錄。
引申含義(需注意語境)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在特定領域獨占鳌頭”。此用法可能與原意關聯較弱,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核心含義為“以石龛為居的修行方式”,需注意權威典籍(如漢典)與文學引證的一緻性,而比喻義可能屬于少數擴展解釋。
龛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龛(kān)和居(jū)。
龛的拆分部首和筆畫:門(mén)+ 立(lì),總共有7個筆畫。
居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屍(shī)+ 蔔(bǔ),總共有4個筆畫。
《說文解字》中,龛的釋義為“神的所在”,本義是指供奉神靈的小房間。居的本義為“居住”,指人們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在繁體字中,龛居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龛的形态有所不同,畫法中常出現一個“方”字形狀的部分,表示房間的形狀。居的寫法相對穩定,保持了現代字形。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一些與“龛居”相關的詞語:
一些與“龛居”相反或相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