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粘土的意思、粘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粘土的解釋

[clay] 一種廣泛分布的膠态無光澤有粘性的土,潮濕時是可塑的,焙燒後是堅硬的,其主要組成是分解了的火成岩與變質岩,其基本組成是高嶺土與其他含氫的鋁土礦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粘土(nián tǔ)是土壤學與地質學中的重要術語,指由細微礦物顆粒組成、具較強黏結性和可塑性的土狀物質。其核心特征與釋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粘土指“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易通過,幹燥時堅硬,濕潤時可塑形。該定義強調其顆粒細膩、透水性低及物理特性變化(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成分與特性

《辭海》(第七版)進一步闡釋:粘土主要由矽酸鹽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風化形成,化學成分以氧化矽、氧化鋁為主,顆粒直徑多小于0.005毫米。其特性包括:

  1. 可塑性:加水揉捏後易塑形,幹燥後保持形狀;
  2. 吸附性:因顆粒表面積大,可吸附水分及離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三、地質成因

《地質學名詞》定義粘土為“岩石經風化、蝕變形成的疏松沉積物”,屬天然矽質材料。其形成需長期地質作用,如花崗岩風化分解後,石英砂殘留,而長石轉化為黏土礦物(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7年)。

四、應用價值

《中國土壤科學百科全書》指出,粘土因礦物特性被廣泛用于陶瓷、建材、造紙及環境治理。例如高嶺土是瓷器原料,膨潤土用于吸附污染物(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年)。

注:現代規範用字為“黏土”(“黏”讀nián),但“粘土”作為曆史通行寫法仍被廣泛接受(《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年)。

網絡擴展解釋

“粘土”(或“黏土”)是一種顆粒極細、黏性較強的土壤或礦物材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粘土是含沙粒極少、黏性高的土壤,顆粒直徑通常小于2微米(<2μm),主要由矽鋁酸鹽礦物組成。其特性包括強可塑性、吸附性和低透水性,潮濕時可塑形,幹燥或燒制後變堅硬。

二、成分與形成

  1. 主要成分:氧化矽(SiO₂)與氧化鋁(Al₂O₃),含少量鎂、鐵、鈉、鉀等元素。
  2. 形成方式:矽酸鹽岩石經長期風化作用形成,若在原地風化且成分接近原岩,則稱為原生黏土。

三、用途領域

  1. 工業制造:燒制陶瓷、磚瓦、耐火材料的主要原料。
  2. 手工藝:現代手工黏土用于泥塑、模型制作,環保無毒且易塑形,適合兒童教育及藝術創作。
  3. 農業與園藝:吸附水分和養分,改善土壤結構,適合需保水的植物栽培。

四、術語規範

“黏土”是規範寫法,而“粘土”為曆史簡化用詞。1955年後“粘土”開始使用,但學術界和工業領域逐漸回歸“黏土”以符合漢字規範。

五、物理特性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或地質學細節,可參考百度百科或漢典的權威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鳌海白剌擦綳席辨悟陛衛不恰好不斵陳辭達常戴冠郎電氣車吠狗扶箕幹策策告牒宮市公子王孫光精管視海人黑不溜賀歲黃鳥圜壇見行集大成畿略稷門進禅激起鶌鸼欿憾磕答磕撲來秋硠硠廉撝聯界蠻瘴馬棧之禍梅塢排插畔道盤陀路歕薄飄風苦雨樸木疲敝披雲契經傾鄉說法貪戾譚天説地透平機秃丁徒系鼃蠙衣宵興下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