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苔。《莊子·至樂》:“得水土之際,則為鼃蠙之衣。” 成玄英 疏:“青苔也。在水中若張綿,俗謂之蝦蟆衣也。”一說指車前草。見 郭象 注。
“鼃蠙衣”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原指生長在水土交界處的青苔或車前草。據《莊子·至樂》記載:“得水土之際,則為鼃蠙之衣。”成玄英注解為“青苔”,并提到其俗稱為“蝦蟆衣”。另有學者(如郭象)認為可能指車前草,但此說法較少見。
注音與寫法
拼音為wā bīn yī,注音為ㄨㄚ ㄅ一ㄣ 一,亦可寫作“蠅蠙衣”。
在部分現代解釋中(如),該詞被引申為成語,形容人言行舉止低俗、粗鄙,比喻缺乏修養。例如:“他的談吐如鼃蠙衣,令人不適。”
“鼃蠙衣”既可指自然界的青苔/車前草,也可比喻粗俗言行。若需引用古籍,建議優先采用其原始含義;若用于描述人物,則需注意語境是否支持引申義。
《鼃蠙衣》(讀音:wā bī y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鼃】(yuān)和【蠙】(bīn),共計10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周禮·春官冢宰》。《鼃蠙衣》的詞義可以簡單理解為“用鼃蟆皮做的衣物”,鼃蟆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其皮質柔軟且具有防水功能。
繁體字為【蝸螈衣】,拆分部首為【蝌】(kē)和【衣】(yī),共計12個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鼃蠙衣】的部首寫作【䖏】,筆畫相同。這是因為部首的形狀在演變和規範化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1. 傳說中的仙女穿着一身華麗的《鼃蠙衣》。
2. 這位設計師獨特的創意,将《鼃蠙衣》與現代時尚相結合。
組詞:鼃蟆、蠙蠓、蠙蝚
近義詞:蛙皮衣、蛙蟆衣、蛙衣
反義詞:絲綢衣、棉衣、皮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