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y] 一种广泛分布的胶态无光泽有粘性的土,潮湿时是可塑的,焙烧后是坚硬的,其主要组成是分解了的火成岩与变质岩,其基本组成是高岭土与其他含氢的铝土矿物
粘土(nián tǔ)是土壤学与地质学中的重要术语,指由细微矿物颗粒组成、具较强黏结性和可塑性的土状物质。其核心特征与释义如下: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粘土指“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易通过,干燥时坚硬,湿润时可塑形。该定义强调其颗粒细腻、透水性低及物理特性变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
《辞海》(第七版)进一步阐释:粘土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风化形成,化学成分以氧化硅、氧化铝为主,颗粒直径多小于0.005毫米。其特性包括:
《地质学名词》定义粘土为“岩石经风化、蚀变形成的疏松沉积物”,属天然硅质材料。其形成需长期地质作用,如花岗岩风化分解后,石英砂残留,而长石转化为黏土矿物(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7年)。
《中国土壤科学百科全书》指出,粘土因矿物特性被广泛用于陶瓷、建材、造纸及环境治理。例如高岭土是瓷器原料,膨润土用于吸附污染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
注:现代规范用字为“黏土”(“黏”读nián),但“粘土”作为历史通行写法仍被广泛接受(《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
“粘土”(或“黏土”)是一种颗粒极细、黏性较强的土壤或矿物材料,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粘土是含沙粒极少、黏性高的土壤,颗粒直径通常小于2微米(<2μm),主要由硅铝酸盐矿物组成。其特性包括强可塑性、吸附性和低透水性,潮湿时可塑形,干燥或烧制后变坚硬。
“黏土”是规范写法,而“粘土”为历史简化用词。1955年后“粘土”开始使用,但学术界和工业领域逐渐回归“黏土”以符合汉字规范。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或地质学细节,可参考百度百科或汉典的权威词条。
百疏襃责单于毳帐待欲打问号电解质嫡出低物都仓都魁斗折蛇行遁戢遁居防拒飞五焚掷负宠高级社高影乖离黑蚤河女之章后生仔宦官幻缘僭傲降革鲛盘绞衾极等襟抱纪载絶口矿脉呤呤林宗折巾隶韵陋室空堂蒙眇能言快语怒潮前奏曲轻妙清吟小班曲沼山止川行胜邪身家深情厚意事寛即圆石屏时雝守宫田子提留体心通亮团体操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