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年秋天。《後漢書·龐參傳》:“田疇不得墾闢,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窮,無望來秋。”《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一年》:“今倉稟空竭,既無以待來秋,若來秋又飢,将若之何?”
(2).即将到來的秋天,即今秋。《周書·晉蕩公護傳》:“彼朝以去夏之初,德音爰發,已送仁姑,許歸世母。乃稱煩暑,指尅來秋……今落木戒候,氷霜行及,方為世母虛設詭詞,未議言歸。”
根據多個詞典和文獻資料,"來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一、指代時間的兩層含義
明年秋天
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後漢書·龐參傳》中"無望來秋"指無法指望明年的秋收。在《資治通鑒》中"以待來秋"也指為次年秋季做準備。
即将到來的秋天(即今秋)
如《周書·晉蕩公護傳》中"指尅來秋",意為約定在今秋完成某事。這種用法更強調時間緊迫性。
二、用法辨析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三、現代使用與例句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詩歌或仿古文體中可見。例如:"一夜關山來秋意"即用"來秋"表達秋意漸近的意境。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前後文時間線索具體分析詞義差異。
《來秋》(lái qiū)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以下是對其拆分的部首和筆畫:
來:部首:木,筆畫:7
秋:部首:禾,筆畫:10
《來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古漢字中,秋的寫法為禾+火,表示禾谷成熟,火旺的季節。而來的寫法為從+木,表示向着某個目标的運動。兩個漢字結合起來,代表"到了秋天",暗指即将到來的秋季。
在繁體字中,來秋的寫法為「來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例如,秋的古時寫法為「尭」,表示成熟的稻谷。而來的古時寫法為「來」,與現代大緻相同。古人用這樣的古代漢字組合來表達"到了秋天"。
以下是一些使用《來秋》這個詞組的例句:
與《來秋》相關的組詞包括:來年、來日、秋天、秋風、秋天等。
一些近義詞有:初秋、秋季、秋天。
一些反義詞有:春天、夏季、冬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