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離原則、正道。畔,通“ 叛 ”。 宋 葉適 《台州州學三老先生祠堂記》:“學者,聚道之地而仕所由出也。或畔道從利,苟榮其身,欲復之于學,弗可受矣,況可祠乎!”《明史·儒林傳一·崔銑》:“夫守道為忠,忠則逆旨;希旨為邪,邪則畔道。”
“畔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詳細說明:
基本含義
“畔道”指背離原則或正道,其中“畔”為通假字,同“叛”(背叛、背離)。常用于描述偏離正統思想、倫理或學術規範的行為。
語義延伸
在具體語境中,多用于批評學術、倫理或思想上的離經叛道。例如,宋代理學家葉適曾用該詞批判學者為謀私利而違背道義,如《台州州學三老先生祠堂記》中提到“或畔道從利,苟榮其身”。
典籍引用
《明史·儒林傳》記載:“夫守道為忠,忠則逆旨;希旨為邪,邪則畔道”,強調堅守正道與背叛的對立關系。
近現代用例
查字典例句提到康有為曾被指責為“離經畔道”,大乘佛教某些流派也因觀點分歧被形容為“幾掩耳卻走”。
“畔道”屬于書面化表達,多用于學術或倫理讨論中,含貶義,強調對正統的背離。其核心含義穩定,但具體應用需結合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批判性論述。
《畔道》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田間地頭的小路或小徑。它通常用來形容鄉間小路旁邊的田地。
《畔道》由兩個部首組成:田(田字底部的➊ ⊃ 橫)和辶(辶字部詞中間的⻌)。共計12個筆畫。
《畔道》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南有嘉魚》中,是子夜時分踏上田間小路的描寫,也是對鄉村田園生活的贊美。
在繁體中,畔字的寫法為「畔」,道字的寫法為「道」。
在古時候,畔字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田字底部的➊ 筆畫連續,橫勾短;辶字部分中間的⻌連續,下部劃弧略長。這種寫法在秦漢之後逐漸改變為現在的樣式。
1. 那個村莊的畔道上開滿了鮮豔的野花。
2. 走過田野上的畔道,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甯靜與美麗。
田畔、小道、田邊、小徑、道路、鄉間等
小道、小徑、鄉間道、農田路
大道、大路、馬路、幹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