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施行的,現在有效的。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九:“在京各衙門,仍照軍民糧運見行規則,刊刷易知單冊,給與納戶,以便交納扣除。”
“見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見行(jiàn xíng) 主要指“現在施行的、當前有效的”,常用于描述正在實施的規則、制度或政策。例如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提到:“在京各衙門,仍照軍民糧運見行規則……”。
部分資料(如)提到“見行”可能引申為通過觀察行為判斷人的品性,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農政全書》原文或相關曆史制度研究資料。
《見行》是一個成語,意為看到行為或親見實際行動。它用來描述對某人的言行或行為表示贊賞和認同。
《見行》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見"的部首是"見",共有 4個筆畫;第二個字"行"的部首是"行",共有 6 個筆畫。
《見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這句話中,“人不知而不愠”即 "見行"。《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後來的儒家學派所編撰的一部記錄他的言行和教導的重要書籍。
繁體字中,"見"和"行"的字形與簡體字完全一樣,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字的形狀和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見》的古字形是象一個人站立的樣子,頭正視前方;《行》的古字形則是一個人站立的形狀,上半身與右邊呈45度斜線。
1. 父親對兒子的成績非常滿意,他說:"你能保持這樣的學習态度和努力,真是見行!"
2. 他在工作中非常認真負責,不僅準時完成任務,而且能夠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真是見行。
1. 見識:形容對世界、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和認知。
2. 行為:指一個人所做出的動作和舉止。
3. 言行一緻:指說話和行動一緻,表示誠實、可靠。
近義詞:言聽計從、言行一緻
反義詞:見異思遷、空談誤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