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牒的意思、告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牒的解釋

(1).告發的文書。《新唐書·王鉷傳》:“﹝ 天寶 ﹞十一載四月, 縡 與 銲 謀引右龍武軍萬騎燒都門、誅執政作難。先二日事覺,帝召 鉷 付告牒。”《新唐書·宋申錫傳》:“ 大和 五年,遣軍候 豆盧著 誣告 申錫 與 漳王 謀反…… 僧孺 等見上出 著 告牒,皆駭愕不知所對。”

(2).即告身。《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丙辰,帝至 洛陽 ,人居宮中; 汴州 百官奉表來迎,詔諭以受 契丹 補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三年》:“﹝ 傅堯俞 ﹞辭新除侍禦史知雜事告牒不受。”參見“ 告身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牒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1. 字義分解

    “告”在古漢語中多指“陳述、上報”,如《說文解字》釋為“告,語也”,常見于官方文書(《漢語大詞典》)。

    “牒”原指簡劄,後引申為官方文書或憑證,如《漢書·高帝紀》載“牒書旁行”,指登記戶籍的簡冊(《古代漢語詞典》)。

    組合後,“告牒”可理解為“陳述或上報的官方文書”,多用于古代行政或司法場景。

  2. 曆史文獻用例

    唐代《唐六典》中“凡授官者,皆給告牒”,指官員任命時頒發的憑證類文書(《辭海》)。

    宋代《宋刑統》提及“告牒需加蓋官印”,強調其法律效力(《中國曆史大辭典》)。

  3. 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告牒”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制度時仍具學術價值,如《中國文書史》将其歸類為“官府下行公文”(《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告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告發的文書
    指用于舉報或揭發他人罪行的正式文件。例如《新唐書·王鉷傳》記載,唐玄宗時期有人密謀叛亂,事發後皇帝将相關“告牒”交給官員處理。這類文書在唐代多用于重大案件的上報。

  2. 告身(官員任命憑證)
    即古代官員的委任狀,記錄官職、品級等信息。《資治通鑒》提到後漢高祖曾下令焚燒契丹任命的官員告牒,以消除政治隱患。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三、文獻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老拌勻本富避就不是滋味漕司觇睹常故春歸爨龍顔碑電劄帝虎東西南北人飛步奮戈甘嗜歌思公古哩犷敵國行河沙後死胡同講考講叙角歌荊南杞梓金镛劇部狂酒萊衣雷殷林棼秘水難诘拍案稱奇炰鼈脍鯉破舊七搭八扯棄命清話奇請它比球琳器取亂侮亡上骈施施拾物樹聲天籥頽淡頑暗完然維谷文鬥溫文文則無盡無窮下旅襲拔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