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牒的意思、告牒的詳細解釋
告牒的解釋
(1).告發的文書。《新唐書·王鉷傳》:“﹝ 天寶 ﹞十一載四月, 縡 與 銲 謀引右龍武軍萬騎燒都門、誅執政作難。先二日事覺,帝召 鉷 付告牒。”《新唐書·宋申錫傳》:“ 大和 五年,遣軍候 豆盧著 誣告 申錫 與 漳王 謀反…… 僧孺 等見上出 著 告牒,皆駭愕不知所對。”
(2).即告身。《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丙辰,帝至 洛陽 ,人居宮中; 汴州 百官奉表來迎,詔諭以受 契丹 補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三年》:“﹝ 傅堯俞 ﹞辭新除侍禦史知雜事告牒不受。”參見“ 告身 ”。
詞語分解
- 告的解釋 告 à 說給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誡。告訴。報告。勸告。奔走相告。 向行政司法機關檢舉、控訴:告發。告狀。控告。 表明,請求:告老。告急。自告奮勇。 宣布或表示某種情況出現:告成。告竭(宣布某種東
- 牒的解釋 牒 é 文書,證件:通牒。度牒。尺牒。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告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解釋
-
告發的文書
指用于舉報或揭發他人罪行的正式文件。例如《新唐書·王鉷傳》記載,唐玄宗時期有人密謀叛亂,事發後皇帝将相關“告牒”交給官員處理。這類文書在唐代多用于重大案件的上報。
-
告身(官員任命憑證)
即古代官員的委任狀,記錄官職、品級等信息。《資治通鑒》提到後漢高祖曾下令焚燒契丹任命的官員告牒,以消除政治隱患。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起源: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多用于政治與司法領域。
- 功能:兼具“舉報”和“任命”的雙重性質,前者用于司法檢舉,後者涉及官職授予。
- 現代關聯:類似今天的檢舉信或人事任命文件,但古代形式更為正式,需通過特定程式呈遞。
三、文獻例證
- 《新唐書·宋申錫傳》提到用告牒誣告官員謀反,體現其作為司法證據的作用。
- 後漢高祖焚燒契丹籤發的告牒,反映了它在政權更疊中的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告牒(gào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官方或權威機構發出的正式通知或警告。下面是關于告牒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告字的部首是口(kǒu),表示與口有關,共有7畫;
- 牒字的部首是片(piàn),表示與紙張有關,共有12畫。
來源:
告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官府或權力機構常以文字形式發出通告或指示,類似于現代社會的公告或通知,以便傳達重要信息。
繁體:
告牒的繁體字為告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告牒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字形可能會有變化,但基本的意義和用法是相似的。
例句:
1. 政府已經向居民發送了一份告牒,告知他們必須按時繳納房屋稅。
2. 駕駛員違反交通規則,收到了一封警察局發出的告牒。
組詞:
- 告知(gào zhī):告知别人信息或消息。
- 告誡(gào jiè):以嚴正的口吻警告或勸告他人。
- 告急(gào jí):向人或機構發出緊急通知,請求幫助。
近義詞:
通知、警示、警告、公告
反義詞:
允許、同意、準許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