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瘴氣。 宋 張九成 《辛未閏四月即事》詩之一:“須臾倒江湖,一掃蠻瘴腥。”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舊唐書》謂 居易 流落江湖四五年,幾淪蠻瘴。”
“蠻瘴”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可通過以下分點詳細解釋:
“蠻瘴”指中國南方的濕熱瘴氣,特指古代中原地區對南方濕熱環境中緻病氣體的統稱。該詞常用于描述地理環境的惡劣,帶有貶義色彩。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原與南方的地理隔閡,以及中原文化對南方氣候的認知局限。古人常将南方未開發地區的疾病歸因于“瘴氣”,而“蠻”字則隱含文化優越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辭海》詞條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蠻瘴是一個詞語,形容的是偏僻地方的濕熱氣候,常常與惡劣的環境和不良氣氛聯繫在一起。在這種地方,通常有高溫、高濕度以及疾病流行。這個詞語的含義與野蠻、瘴氣有關。
蠻(蟲+高)——共8畫
瘴(疒+胄)——共11畫
「蠻瘴」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最早出現在《人民志篇》中,描述的是荊楚之間的一片偏僻地區。繁體字「蠻瘴」在一些傳統文獻和作品中仍然使用。
古代有時候使用其他的字形寫作「蠻瘴」,其中「蠻」字表示野蠻、犷野之意,「瘴」字表示病疠、毒氣之意。
1. 他生活在蠻瘴之地,面臨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常年的肆虐疾病。
2. 這片蠻瘴地區的交通十分不便,很少有人願意前往。
組詞:蠻夷、蠻荒、瘴氣、瘴疠
近義詞:荒僻、偏遠、瘴疫
反義詞:宜居、清爽、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