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鹦鹉。或以為即秦吉了。《漢書·武帝紀》:“夏,馬生 餘吾 水中, 南越 獻馴象、能言鳥。” 顔師古 注:“即鸚鵡也。” 王先謙 補注:“所謂能言鳥,即吉了也。” 唐 白居易 《秦吉了》詩:“秦吉了,人雲爾是能言鳥,豈不見鷄燕之冤苦?” 陳原 《社會語言學》2.2:“盡管能言鳥唠叨個不停,其實這隻是它的發聲器官的一種重複動作,而不是伴隨着思維過程去進行交際的。”
“能言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能言鳥”字面指“能夠說話的鳥”,實際比喻口才出衆、能言善辯的人。該成語由“能”(能力)、“言”(說話)、“鳥”(鳥類)三字構成,通過鳥類模仿人言的特點,引申為對語言表達能力強者的贊譽。
曆史記載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越曾進獻“馴象”和“能言鳥”。此處“能言鳥”一般認為是鹦鹉(顔師古注),但學者王先謙提出可能指秦吉了(一種與鹦鹉習性相似的鳥類)。
文學化用
唐代詩人張說在《廣州蕭都督入朝過嶽州宴餞》中,以“能言鳥”暗喻受皇帝恩寵的臣子,體現其引申含義。
總結來看,“能言鳥”兼具動物特指與人文隱喻的雙重屬性,其文化意涵在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中均被廣泛沿用。
《能言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具有人類語言能力的鳥類。它象征着非凡能力、極高的智慧和口才出衆。
《能言鳥》的部首拆分是鳥(鳥)和言。
其中,鳥(鳥)是3畫,言是7畫。
《能言鳥》起典于《莊子·養生主》:“湯問于伯魚曰:‘鳥可以言,而無飛,狗可以試,而無噬,是惡取怪工之遺餘與?’”。
《能言鳥》的繁體寫法是「能言鳥」。
古時候《能言鳥》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多變化,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他在辯論賽上表現得像一隻能言鳥,口才非常出衆。
能言、鳥類、才能
口若懸河、出口成章、巧舌如簧
愚笨、語塞、不辭而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