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界的意思、空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界的解釋

佛教語。空大。謂虛空範疇。六界之五。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空界神仙,共來行道。” 唐 皎然 《答俞校書冬夜》詩:“夜閒禪用精,空界亦清迥。” 明 李東陽 《胡忠安公挽詩》:“浮生過九十,空界出三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空界(kōng ji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哲學與宗教内涵的詞彙,主要源于佛教思想體系,其核心含義指一切現象皆無獨立、永恒、實有自性的境界或本質。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佛教哲學概念

    指宇宙萬法(一切事物與現象)的本質是“空”,即沒有固定不變、獨立存在的實體。這種“空”并非虛無,而是指事物皆由因緣(條件)和合而生,隨因緣離散而滅,本身無自性(梵語:svabhāva)。《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指出:“空界者,謂虛空之界分也,又諸法皆空之境界也。”

  2. 空間範疇的延伸

    在部分語境中可指虛空、空間,如《俱舍論》所述“空界者,謂内外竅隙”,表示物質之間的空隙或無障礙的領域,與“色界”(物質世界)相對。

二、佛教義理深化

  1. 三界之一

    佛教将衆生輪回的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合稱三界)。其中“空界”可關聯“無色界”高層禅定狀态,如“空無邊處定”,指修行者超越物質形态,專注于無邊虛空的禅修境界。

  2. “空性”的實踐體現

    大乘佛教強調“緣起性空”,認為證悟“空界”即洞察諸法實相。《中論》偈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闡明萬物依因緣生滅,本質為空。

三、文化引申義

在文學與哲學語境中,“空界”可隱喻超脫世俗羁絆的精神境界。如唐詩“心同空界閑,身與浮雲并”,借佛教概念表達心境澄明、物我兩忘的意境。


權威參考來源: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醫學書局,1922)
  2. 世親《阿毗達磨俱舍論》(玄奘譯)
  3. 《長阿含經·世紀經》(佛教早期經典)
  4. 龍樹《中論》(鸠摩羅什譯)
  5. 皎然《答俞校書冬夜》(《全唐詩》卷815)

網絡擴展解釋

“空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文學化表達兩類:

一、佛教術語解釋

  1. 基本定義
    空界(梵語:Ākāśa-dhātu)是佛教“六界”中的第五界,指虛空範疇,屬于物質存在的空間屬性。在《瑜伽師地論》中進一步細化為身體孔穴(如口鼻咽喉)或自然界的孔隙,與生命活動相關。

  2. 哲學内涵
    象征萬物無常與空性,如唐代皎然詩句“空界亦清迥”即體現禅修中對虛空境界的體悟。

二、文學與成語用法

  1. 抽象含義
    指空虛、無實質内容的世界或精神境界,如“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表達對世俗執念的批判。

  2. 近義詞擴展
    可與“虛無”“幻境”等詞類比,強調不真實或超脫現實的意境。

三、其他應用示例

“空界”核心意義圍繞“虛空”展開,佛教中具象化為空間屬性,文學中則偏向哲學隱喻。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菴廬白紗帽半塗而廢筆名簸粃鈔略鈔録篡統翠眉寸善片長搭肩大有為登峰造極雕破鼎路門二花臉翻更方夏方子煩惱障發信紛華伏食耕翻龔古爾兄弟宮徵蒿然橫虐後辛鬟簪嬌羞基緒涓涓峻垝牢棧劙囊臨表六霙麥飯石滿讕冥中男裝派駐旁戾普存清曉筌箵卻霜缛組三徙成都聲家使喚填紅屠僇托領猥品文府文業五室下喬木入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