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名。即頻伽鳥。 唐 元和 間 诃陵國 所獻。頻伽為妙音之意。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一:“ 徽宗 興畫學,嘗自試諸生,以‘萬年枝上太平雀’為題,無中程者。或密扣中貴,答曰:‘萬年枝,冬青木也。太平雀,頻伽鳥也’。”
關于“太平雀”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
一、基本釋義
太平雀是一種鳥類的名稱,即佛教文化中的“頻伽鳥”(梵語Kalaviṅka),其名稱源于“妙音”之意。在唐代文獻中,它被記載為诃陵國(今印尼爪哇一帶)于元和年間進獻給中原的珍禽。
二、曆史典故與象征意義
三、其他說明
該詞在古漢語中屬于特定文化符號,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場景。其拼音為tài píng què,部分文獻也寫作“頻伽鳥”或“妙音鳥”。
以上信息綜合自唐代至宋代的曆史記載及辭書注解,可參考《泊宅編》等古籍進一步考證。
太平雀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組,意思是和平的鳥。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太平”和“雀”。
太平的部首是太字的“大”部,雀的部首是雀字的“隹”部。太平的筆畫數是4畫,雀的筆畫數是8畫。
太平雀一詞最早見于《列子·湛恩》:“天地猶人之所生,物猶木石之所有生也,必有生也者,必有育者。育者,人之太平雀也。”後來逐漸被用作比喻和平、安甯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太平雀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一緻。
在古時候,太平雀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略有不同。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演變,但基本結構保持一緻。
1. 世界需要太平雀,而不是戰争和沖突。
2. 太平雀在樹上歌唱,給人們帶來和平與甯靜的感覺。
太平夜、太平盛世、和平、和睦、安甯。
和平、安甯、太平、平靜。
戰争、動蕩、不安、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