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哽咽流涕。鯁,通“ 哽 ”。《後漢書·皇後紀下·靈帝何皇後》:“扶 弘農王 下殿,北面稱臣。太後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資治通鑒·漢靈帝中平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不敢出聲,但鯁咽而流涕也。”
“鲠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指哽咽流涕,即因情緒激動而喉嚨哽塞、流淚哭泣的狀态。其中“鲠”通“哽”,表示聲音阻塞。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皇後紀下·靈帝何皇後》中“太後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描述何太後因悲傷而無聲哭泣的場景。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進一步解釋為“不敢出聲,但鯁咽而流涕”。
字義分解
相關表達
類似詞彙包括“鲠泗”(哽咽流淚)、“涕淚交垂”等,均用于描述悲傷哭泣的情狀。
現代用法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情感色彩。
《鲠涕》是個中性詞,常用來形容非常悲傷或難過的情緒。它意味着眼淚流得非常多,幾乎不能自制。
《鲠涕》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魚頭部首和水部首。它共有14個筆畫。
《鲠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用來描述人們因為悲傷或痛苦而流淚。它的繁體形式是「鯁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鲠」的魚頭部分沒有右邊的點,「涕」的水部分則沒有下邊的橫線。
1. 聽到那個壞消息,他止不住地鲠涕流了出來。
2. 她看着悲傷的電影,不禁淚如鲠涕。
組詞:鲠狀、鲠固、涕淚。
近義詞:悲不自禁、淚如雨下。
反義詞:歡笑、笑逐顔開。
【别人正在浏覽】